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纠正《手臂录》中量词“伐”的一种错误理解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52次阅读 2次回复
手臂录中,关于戳法的练习原文如下:
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


之前网上的翻译者认为伐是方言量词,代表十下,是错误的臆测


所谓一伐,就是刺击一下
《尚书·牧誓》曰:“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传注解:“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郑玄注:“伐谓击刺也。一击一刺曰一伐。”
《说文解字》曰:击也。从人持戈。
作者吴殳熟读经史,不会在这种重要量词上采用方言,而是掉了书袋子


所以正确的戳练习方式是用3米长、8斤重的硬木枪,采用单手青龙探爪式,使用全力刺四到五下,然后稍做片刻休息,继续,一直到精疲力尽,一直练到一天至少能刺500下才算初步过关,最后要做到能够一下子刺穿土质围墙


请各位练习者注意了,不要练错了

请问子午枪怎么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诞穗

2016-12-3 09:25:55

首先感谢楼主兄弟的认真,此字我也查过,对此,我也再啰嗦一下,各取所需。
原文“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
1、按上述《尚书孔传》解释,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
即有击有刺才是伐,而一伐少的话四五次一击一刺,多的话有六七次一击一刺。
2、按上述郑玄解释,伐谓击刺,一击一刺为一伐。
即一击一刺是一伐,这又与第1点四五次一击一刺是一伐的观点不同。
通读《手臂录》《无隐录》可知,单杀手是入门,所以新人开始练戳时都是单杀手。而伐代表的含义如像上述为有击有刺或一击一刺,那么何为击?击即打,原文明显写道“先练戳”,练戳是为了固定初址,因此,文中的伐跟吴殳等实际只练习戳不是一回事。
再者,如果戳四次五次就会喘息汗下,稍作休息,戳的不太少点吗?未免也太小看古人了。我最早时用过五六斤的白蜡杆(3米多长)和8斤多重的婆罗双杆子(这杆子本吧里很多人都有过),至少四次五次戳去还不至于喘息汗下,吧里也有很多人尝试过吧,何况古人的力气比现代人要强。况且,如每次连戳40或50下,我相信吧里就我知道的几个人来看完全能做到。
既然《孔传》和郑玄都能将伐字解释的数量不同,那么吴殳的内含数量是否也会不一?而且语言文字的意思一直在演变,上千年的变化,不可能不会延伸,现代我们也常称“我们这一伐人”,那么这一伐又是代表多少呢?

总之,感谢楼主的认真,也包括其他的地方,有不如意的,请列位海涵,毕竟水平有限,且校正较急,如果能给您带来一丝启发,那么我也没白费力气,也借此请诸位多提意见,以备后续修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请问子午枪怎么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诞穗

2016-12-3 09:25:55

首先感谢楼主兄弟的认真,此字我也查过,对此,我也再啰嗦一下,各取所需。
原文“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
1、按上述《尚书孔传》解释,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
即有击有刺才是伐,而一伐少的话四五次一击一刺,多的话有六七次一击一刺。
2、按上述郑玄解释,伐谓击刺,一击一刺为一伐。
即一击一刺是一伐,这又与第1点四五次一击一刺是一伐的观点不同。
通读《手臂录》《无隐录》可知,单杀手是入门,所以新人开始练戳时都是单杀手。而伐代表的含义如像上述为有击有刺或一击一刺,那么何为击?击即打,原文明显写道“先练戳”,练戳是为了固定初址,因此,文中的伐跟吴殳等实际只练习戳不是一回事。
再者,如果戳四次五次就会喘息汗下,稍作休息,戳的不太少点吗?未免也太小看古人了。我最早时用过五六斤的白蜡杆(3米多长)和8斤多重的婆罗双杆子(这杆子本吧里很多人都有过),至少四次五次戳去还不至于喘息汗下,吧里也有很多人尝试过吧,何况古人的力气比现代人要强。况且,如每次连戳40或50下,我相信吧里就我知道的几个人来看完全能做到。
既然《孔传》和郑玄都能将伐字解释的数量不同,那么吴殳的内含数量是否也会不一?而且语言文字的意思一直在演变,上千年的变化,不可能不会延伸,现代我们也常称“我们这一伐人”,那么这一伐又是代表多少呢?

总之,感谢楼主的认真,也包括其他的地方,有不如意的,请列位海涵,毕竟水平有限,且校正较急,如果能给您带来一丝启发,那么我也没白费力气,也借此请诸位多提意见,以备后续修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