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少林武术古今功能和技法的差异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099次阅读 0次回复
少林武术的技法,从北魏到元代,史籍并无详细的记载,不论是僧稠练得“筋骨强劲”的拳,还是唐代十三和尚助唐参战,仅知其武功是用来强身健体和军事格斗的,但不知其使用的是何种兵器和招法。明代之后,随着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少林武术招招势势的技法特征显现于世,尤其是明万历时程宗猷着的《少林棍法阐宗》和清康熙时张孔昭依明末玄机和尚拳法而写成的《拳经》的问世,不仅使少林武术技法更加具体化,也标志着少林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清末民国时期是传统少林武术技法传承的一个关键时期。80年代和90年代初,笔者在少林寺多次听到德禅大师言其先祖海发、湛谟在为麟庆演武后仍惧怕清廷的追究,于是隐居偏僻的石沟寺练武。2002年,笔者又向吴山林传法弟子张庆贺(行性)问及海发一系演武情况,所言与德禅基本相同,但更为详尽。是年夏,笔者前往偃师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调查,果见海发、湛谟于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的《重修石沟寺碑记》。又查清同治四年(1865年)编的“少林寺正道一系法嗣”及张庆贺所述,知海发为少林寺永化堂(南院)开山之祖无言正道第13代徒孙。海发一系的传武情况为:海发——湛谟——寂勤——吴山林——张庆贺(行性)——德建。
湛谟、寂勤在石沟寺练心意把的石窑
    为研究传统少林武术的特征,笔者曾多次观看少林曹洞三十一代弟子、传统少林功夫重要代表者德建所演练的少林武术,其演练的技法特征与《拳经》所载少林寺玄机和尚拳法及少林寺白衣殿南北壁上武僧演武图甚为相同。归结《拳经》、清代抄本《少林寺拳谱》及德建所演练的传统少林武术,其总的特征是立足实战、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攻防严密、变化多端;其功用概括起来就是修身健体和格斗搏击。

少林寺白衣殿内北墙壁画


少林寺白衣殿内南墙壁画
    从20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实的需要,传统少林武术开始发生变异,最明显的是由重养生搏击变为表演性功夫。变异后的少林功夫却成为现今少林武术的主流,而传统少林武术较少为人所认识。传统和变异后的少林武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修禅健体功能的变异。传统少林功夫的精髓在于“禅通、武达、医理明”的禅武医修练方法。习武是禅修,明心性的法门。所以,传统少林武术以修心和练气为目的,如心意把、易筋经、罗汉十八手等功法动作舒缓、刚柔相济、身体协调,其作用是通过内气的调息来修练禅定及通畅五脏六腑,从而达到明心性及身体健康。当这些功法修练到一定程度,便可用自身的真气导引他人的气,用气化疗法为病人治病。所以传统少林功夫的精髓是“禅武医”三位一体的修练。异化后的少林武术,以刚猛迅速、跳跃翻飞为主要格调,这种类同竞技体育的武术,虽然对锻炼人的筋骨有一定的益处,但由于过于迅猛刚烈,难以达到禅修明心性的目的,其健身功能也较差,且不可持久练习。虽然异化后的少林武术也有以动作舒缓为主的健身功法,但练习者多不知如何运用作搏击招式,把武及医分开了,失去禅武医的精髓。
    其二,动作速度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套路的运动速度比较舒缓,且刚柔相济。舒缓的原因是因为传统少林武术是以练气、练力为主的。少林寺古传“释家锤把十要诀”云:“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也就是说,演练传统少林武术实际上是一个练气、练力的过程,练习时慢,使用时快。传统少林武术的舒缓和刚柔相济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能长期和持久的练习,而不受年龄的限制。少林传统拳法重要代表人物吴山林,1970年已95岁高龄,但练起拳来仍颇具功力。变异后的少林武术,运动速度大大加快,并以迅速刚猛为其基本特征,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节奏快,拳法紧”。速度加快之后,拳术看起来如急风暴雨,使人有“快捷”的美感。但速度的加快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练习者不能持久,练拳械时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长时间练习,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严重透支,甚至会造成因缺氧而呼吸困难。再者,速度的增快,使传统武术由过去的练气、练力而演变成如竞技体育一样,追求短时间内能量的最大释放,致使变异后的武术和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只适合年轻时者练习,而不适合年长者。
    其三,拳脚曲直的变异。传统少林拳出拳踢腿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就是打出去的拳和踢出去的腿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且不可过直。这是传统少林拳适用实战需要而创出来的。出拳、踢腿时如果臂和腿伸的过直,力量运用到了极点,不利于防守,对手如果还击而击打臂或腿(尤其是中部)易造成折断;反之,有一定的弯曲度,就会有较大的抗击打能力。再者,拳、脚弯曲还有利于回收而迅速形成第二次攻击。异化后的少林武术,出拳、踢腿都比较直。直臂、直腿虽然直观,但不符合实战的要求,而更多的是适合表演。
    其四,身体和出拳方式的变异。传统少林拳转身和出拳都是滚动的,即古拳谱中所说的“粘滚”。其身法和手法是“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所谓的“粘滚”,就是出拳、转身时要有旋转,这是因为旋转所产生的力量要大于直接出拳的力量。就好比人们常用的电钻,大都是靠旋转型的,这是因为它能产生较大的旋转力。所以传统拳的“粘滚”是有科学道理的。它只所以这样,同样是因为适应实战格斗的需要而形成的。异化后的少林武术,身体的转动为直转。而出拳一般不旋转而直接冲出。异化后少林武术的出拳、转身虽然比较直接明瞭,看起来比较整齐,但同样不适用于实战格斗,而适用于表演。
    其五,动作幅度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身体动作的幅度比较小,即少林常说的“小架子”、“缩身而行”。所谓“小架子”,即出拳时手臂不可全部伸出,踢腿时不可过高而应在腰以下,站立时不可过直而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传统少林拳的“小架子”、“缩身而行”亦是适应实战而形成的。出拳时,动作过大,使冲出去的拳难以回收,不利于防守反击。踢腿时,当一只腿踢出,如果踢的过高,另一只腿就会露出一个很大的空挡,对方攻击另一只腿时极易被击倒。同时,踢的过高,容易失去平衡。少林武术身体运动时“缩身而行”的目的是目标小,不易受到攻击,同时缩屈的身体还可以迅速伸展而发出迅猛的攻击。由此,少林武术的“小架子”同样是利于实战格斗的产物。变异后的少林武术,出拳时臂伸的很直,踢腿时愈高愈好,站立时尽量站直。异化后的这种站的直、踢的高、蹦的远、伸的展的武术,是比较符合艺术和美学的要求的,但同样不利于实战。
    其六,招式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由于立足于实战,其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古少林拳诀云:“攻守之法,详退实攻,视攻实退,虚虚实实,乘虚而进。”也就是说,少林武术的每一个招法,都是基于进攻和防守而设计的。其每一个动作要么是攻击,要么是防守,或者看起来是退却,但实际是进攻。比如少林拳的“压手缩身”,虽然看起来缩身是为了防守,但缩身之时正是为了迅速伸展身体而发起攻击。再如少林拳的进退,要求“进步低,退步高”。即进步时,腿不可抬的太高,以防失衡而受到攻击;退步时,由于不能看到身后地面的情况,易被石块等绊倒,所以退步时要高。因此,少林武术招势设计的立足点就是实战。异化后的少林武术动作变为以整齐化一、优美大方为基本特点,不很讲究招势的进攻防守功能。其招势的简捷、美观,同样只适合表演和观赏,而不适合格斗搏击。
    其七,协调性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不仅舒缓,利于实战,演练时还要求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古本“少林拳诀”言少林拳动作有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谓六合即练武时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一致,即出拳时手要与脚配合,肘要与膝配合,肩要与胯配合,思想要与意念配合,意念要与运气配合,运气要与力量配合。这六合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格斗不仅是身体一个部位的运转和发力,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发出超常功力。异化后的少林武术,虽然也讲究身体各部位的配合,但更重视身体各部位的独立性,即表现手法时,以手法为主。表现脚法时,以脚法为主,而没有把各部位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发挥更大的攻防能力,而是去追求表演性。
少林武术变异的原因
    武术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少林武术则是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虽然少林武术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其功能和中华其它武术流派大体相同,即基本上都是用于实战格斗和强健筋骨的。因此,不论是少林武术,还是其它门派的武术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这应当是一个共性。只不过少林武术在古代作为军事格斗的利器,其异化更为明显。因而,传统少林武术及其它所有门派武术的变异,原因应当是相同的。
    其一,军事上火器的广泛应用和冷兵器的退席。传统的少林武术并其它各门派的武术,都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在那个时代,不论是保卫自己的家园,还是一统天下的战争,都离不开刀、枪、剑、棍这些兵器。在战场上格斗时,运用这些兵器技艺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胜负,决定着双方生死命运。由此,冷兵器时代,人们比较重视武术,也重视武术的发展和技艺的提高,这就是冷兵器时代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开始,随着火器在中国军事上的广泛运用,火器与冷兵器枪、刀、剑、戟相比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就是火器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兵器。且不说原子弹、大炮这些威力巨大的火器,就是比较普及的轻型枪支的威力也远大于传统的冷兵器。由此,随着火器广泛运用时代的到来,少林武术及其它各门派武术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人们去变更传统武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传统武术变异的第一个原因。
    其二,社会规则变革的要求。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不仅用于强健筋骨、军事战争,其社会秩序的维护也离不开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社会和官方规定的展示人的本领、选用人才的一个途径。古时的各种比武选将、打擂,甚至官方选用武官的科举制度所设的武举都要求必须有高深的武功,才能取胜或获得。就是说冷兵器时代的社会规则为冷兵器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冷兵器时代需要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社会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战争利器被火器取代,社会和官方规定的规则也使传统的武术很多失去了用武之地。首先,在军事上选用人才,并不是以武功高低来决定的。其次,军事上的战争法则,不决定于个人武技的高低,而主要决定于火器的水平。再次,传统武术招招势势力求致人于死地的技法,已不再适应法制社会规定的原则,即是在比赛中亦不能以致伤致死人的能力大小作为依据。由此,传统武术在社会规则变革的情况下迫使其必须向竞技体育化方向发展。这是传统武术其变的第二原因。
    其三,艺术性和审美的需要。传统武术是以强健筋骨和军事格斗为目的的,其核心并不在于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在于如何强身健体,如何取胜对方。也就是说艺术性及观赏性在传统武术时代不是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方面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追求战胜对方,转向追求其艺术性价值,即以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作为评判武术优劣的重要标准。再者,随着武术向竞技化方向的发展,评判武术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速度快、跳的高、蹦的远、翻的捷这些高难度、体操化的武术被视为上乘武术。也就是说,竞技武术从美学观点来说的确比传统武术更具观赏性,也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这也是传统武术变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伴随人类社会进程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传统武术由强身健体、格斗搏击异化为竞技表演,这是武术适应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可否认变异后武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上的作用,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当今传统武术不断异化及传承人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术则是摆在我们目前更加紧迫的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