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形意拳经选注二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312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18 19:59:01
形意拳经选注二
第三节 练功八字诀原文: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行意拳之基础。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颚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多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圆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手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传。注 解: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顶头竖项不但是行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济之功。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 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任督二脉在下部勾通。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形,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在做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起,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兰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斯之谓欤!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爪大力法的姿势,是行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扇子骨(肩胛骨),将两肩井穴用意松开向前一送,则背自圆而劲自出。这就是内功经上所说的“松肩以出劲”,同时还要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即是练大力的方法。气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气垂。气垂即是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下盘稳,中盘活,四肢灵。所谓“气沉丹田,身稳如山”是也。欲气沉丹田,首先胸要虚、腹要实,横膈下降。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称这种状态为“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行意拳前辈孙禄堂先生管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气垂丹田的关键在于将腰胯以上部位放松。而将这些部位放松的关键,又在于沉肩。沉肩与坠肘是一个动作,肘坠而后肩能沉,肩沉而后胸肌、背肌才能放松,背自拔而圆,臂自长而活,整个身躯与上肢乃能灵活自然,无丝毫抽扯游移之形了。两肘下垂则两膊自圆,既可增强两臂发力的吞吐之势,退又可以固两肋。三垂之势一作,便可意帅气,气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内外上下,浑然一体。肩肘之作用甚为重要,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肩肘僵直不灵,则整个上肢即失去攻守之能力,此不可不知也。丹田抱,心气抱,两膊抱,谓之三抱。气自涌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内,要将气抱住,存于丹田之内,如同一个球一般。所谓抱住,是指气在丹田势如沸鼎,在存与放、动与静之间,千万不能形成“气贯丹田”或“力入丹田”。抱是出于自然,贯乃出于勉强,要切实注意,欲发人时,以我之气球对准他之球,照直而去,击发必准。心抱而精神聚,又叫“神抱”或“神凝”。必神凝而后气才能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条件,二者要同时体现,相辅相成。神凝时,精神高度集中,犹如一.支部队下达了战斗总动员令一般,全体处于戒备状态,虽外似安逸而内中则气势腾挪,处于一触即发之间。这是每一武术家必需具备的功夫,非有此,在格斗中不足以取胜也。胳膊抱圆,肩沉、肘坠、背松,则两臂相通,所谓神通在背也;欲思作到三抱,在站桩时必须顶头、竖项、抱胯、提肛、沉肩坠肘、拔背涵胸、提膝,还要提起全付精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祁州张鉴塘先生管这叫“站功集力法”。练之日久,自能心凝神聚,气不外散,力达四梢。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总称三曲或三月。行意拳每个拳势,都取既舒展又曲蓄之势,而不许挺直僵硬。故每一出势,要做到三曲。胳膊曲即是沉肩坠肘,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结果。膝曲乃松腰、抱胯,膝下沉而又前纵之势,腿便弯成半月之形,下盘力富而稳健。坐腕塌掌,伸缩自如,出力有吞吐之势,则手腕自成半月之形,力凑而绵绵不断。总的说来,三月乃内家拳“力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势。四肢发力是肌肉纤维收缩的结果。肌肉若预先拉长然后再收缩,就可发出更大的力量。实验证明:当肘与膝微屈到135度,有关的肌腱正好预拉到生理上所谓的“适宜长度”,此时肌腱收缩之力最大,作“功”最多。因此我们规定行意拳式的“曲”多在120度-150度之间。以“三月”之式与人接手时,浑身有圆而整的堋劲,关节富于弹性,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以之为守,只须用腰腿的拧转即可很容易地化开对方之力,以之为攻,可应时而发,不须再蓄,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肌肉的收缩力,故其力迅且猛也。背圆、胸圆、虎口圆,谓之三圆。这是内家拳用以接通任督二脉,以气催力发出内劲的真形。胸圆并非挺胸凸肚,乃是既挺拔又要心窝微收,胸出而闭之意。胸圆而后两肘得力;缠裹收放,攻守皆宜。作得适宜则两肘力全,呼吸畅通,作得过分则肺部受挤压而有碍健康。背圆又叫“猴背”,背有拔之意,松开肩胛骨,肩向前送,则脊椎自能节节松开。这就是内功经—上说的“撤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此时再松开两胯,气聚于丹田,桩步稳实,任督畅通,精贯于顶,力自命门上至夹脊,分左右布于两膊。虎口撑圆,松腕塌掌,气贯掌指,势一动便有吞吐蓄发之意。身挺,膝挺、胳膊挺,谓之三挺。只可有挺之意,不可有挺之形。肘仍要下垂,膝仍要微屈,腰仍要下塌。全身在放松之中不是往一起疙就,而是有伸张挺拔之意,宛如立柱支倾,有立木顶千斤之势。发力时,顶头竖项塌腰谓之身挺。身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拨开,督脉畅通。后脚蹬劲谓之膝挺,此乃力之源泉。沉肩坠肘往前送劲,是胳膊挺,拳家术语叫做“松劲”。三挺齐挺则命门真气直贯于顶,后下于丹田。力自脚眼而起,既正且直,直贯掌心与指梢。作到好处,其劲又软又硬,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妙不可言。鼻尖、手尖、足尖谓之三尖。凡一举手,先要三尖是否对准,是否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与发力方向一致?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放箭,得行意拳中“直”之妙用。凡发力必起于后脚跟,上过命门到夹脊分别左右顺胳膊贯于掌指,如同一根钢性杆件一般,足跟微微一蹬,力便从指尖那里冒出来。传递极快而且所传主力极大。为何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中?这是由于力学中的平衡原则所规定的。发力以进击对方时,总以能将对方击出去而自身则稳如泰山,方为得体。从力学观点来看,当我击中对方时,我自身的重力、我后足蹬地之反力与击中对方时来自对方被击点之反力,三者应成一平衡力系,我身才能稳固。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只有三尖相对才能达到上述三力之平衡。反之,如三尖不对,此三力便有可能形成对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的作用下,在击中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将产生旋转或移动而不能中正安舒,此乃拳家之忌,不可不知。三尖对正是对已的要求,将劲放到对方身上是否能打得动,还要掌握“端、的”二字。我发力时,我掌与对方身体相接触之点,即着力点,叫做“端”。我力发出后要从着力点直贯到对方身上另一点,那个点叫做“的”。端和的将连成一条直线。能否打动对方与“的”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根据我个人实践经验,如将掌放到对方前胸而意在对方后背,即的在后背,是打不动对方的。对方稍一涵胸转腰就可化开。如我意在对方命门,也就是说我打的是从对方前胸直贯对方后腰的这条直线,则对方上半身便僵而不化,非换步不能化开。如我将的放在对方后脚跟上,则对方全身便如同一根硬棍,既不能转腰也不能换步,一发力便能打出去。二人作研究性实验,很容易证明这一点。如在二人较技之时,化发在瞬息之间、毫发之际,时机稍纵即逝,非平时刻苦锻炼有深功夫的人,是颇不易作到的。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主次之分。每一作势,便要处处合乎要求,不能有所侧重或有所偏废。因为人体是一完整的机体,一肢动而百骨随,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的太过或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它方面的不足或太过。一点不对,常引起整体姿势与劲路的悖谬,要切实注意。初练时要慢不要快,要严格不可大意。每一势在基本正确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十几万到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少了是不行的。望学者要有耐心、有决心、有恒心,万勿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也。昔日刘文华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拳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特提出了练法八要: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三尖对、五行顺、四梢齐,心要晦,眼要毒。谷道提即提肛。三心并者乃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三者合于一处。顶心往下则上之气可下注于丹田,脚心上提则下之气可上行而注于丹田,手心往回缩则外之气可回聚于丹田。三心并,气乃归于一。三意连即心意、气意、力意连而为一。也是要作到内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气意为主,气意练好则可内应心意外帅力意。三尖对即上边所讲的三尖。五行顺即“内五行要顺,外五行要随”,架势所至而力气注之。四梢齐即舌齿爪甲毛发一齐发动。心晦指的是练功时心意安静,不遑不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眼毒有疾敏之意。练功时要提起精神,内气充盈,气下于海,光聚天心。目有神光,芒可射人,切不可萎靡涣散。以上八要,虽非老谱所载,然实系刘文华老先生数十年实践的切身体会,书之于斯以供练功者参考。(注):刘文华乃八大弟子中刘奇兰先生之子,曾任天津武士会总教练,清华学堂武术教授。 第四节 手、脚、步、身法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它拳种之法迥然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应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长短高低。兹按拳经所载,分别叙述如下: 1、手法原文:手法者何? 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筋梢发劲谓之起,筋梢不发劲谓之领。手撩阴,肘护心,有曲有直,如虎扑人。 注解:对形意拳的手法,必须彻底弄清起落钻翻、横顺。若用单手,起为钻,落为翻,起是横,落是顺。手一动即谓之起,由动而直上而出谓之钻,钻之后小鱼际稍外扭谓之横,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时即为翻,此时劲为顺手亦近乎落矣。这即是起横落顺之意。打劈拳时最为明显。若用双手出势,仍是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或双手交插而起,至顶上,然后向两边分而落,如鸽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须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鹰之抓物,起钻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时,如筋梢发力则叫作起手,若筋梢不发力,手起而不落,则谓之领手。无论哪种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以肘能护肋,手能护心为妙。 2、脚法原文:足法者何?起钻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注解:以脚法言之,仍然是起钻落翻。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用脚时最忌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也。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顶去,其力极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原文:起无踪,落无形,足去好似卷地风。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鸯鸳脚。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注解: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蹚去,若无物然。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象推土机一样,照直向前铲进去。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发脚,发脚必为人所乘。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再猛扑上去,接手后仍要钻进去打,用踏,砍,用诸腿法。倘遇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鸯鸳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3、身法原文: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注解:在身法上,同样是起为钻为横,落为翻为顺。如鹞子入林束身而起,藏身而落。从意和气上来说,起则高扬其身,若有增长之意,落则低抑其体,如有攒捉之形,当进必进,要侧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应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起如挑担,机关在腰,一收一放,行如槐虫。还要切记顶头竖项以通督脉。前脚要平直 出,如铲车之铲钢板然,后脚要跟,宜平移而勿拖拉。浑身之劲一齐向前伸,贵直,贵速,贵整。反身顾后,后即是前, 侧顾左右,左右不分。斯之谓“进、退,顾,盼”。回身时必须在扣步摆脚转身的同时,边接手、边护裆、边护面,有接有护有打,三者合一,方为妙用。拳式中之“狸猫倒上树”“白蛇缠身"“鹞子翻身”等,莫不如是。收纵者,敛如伏虎,即如灵猫捕鼠时,收身后敛待机而动之势,此所以蓄劲也。纵如攫食,此是蓄而后放也。纵时以中平为宜,以直去为妙。这就叫做“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从收到纵,从蓄到发,似乎中间有停顿间断之处,其实内中之意气仍是连续的,而且连得很紧,绝无停顿。这就是拳经上“收即是放,断而复连”之意,也叫做“劲断意不断"。纵力时要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向前则一直而去,向后则一直而落。所谓纵横因时以变迁,高低因势而转移,机关在腰,变通在心,不能一概而论。 4、步法原文:步法者何?寸步、快步、垫步,过步、践步、剪步是也。注解:形意拳式虽简,其步法却有六种之多。寸步者,当离对方只有尺把远之时,脚只微进一寸之远,或者只一抬一落而不进步,手足一齐发动,势如点炮,又如鸡之抖翎,虎之抖毛,四梢齐发,谓之寸劲。快步者,当距对方五六尺远时用之。其法为起左脚,急上右脚,左脚用力一蹬,平飞而去,如炮拳之步法。垫步是一小步两大步,共三步为一步。如左脚在前,仍先进左脚,急上右脚抬起左脚,右脚用力一蹬,同时左脚进一大步,右脚跟步。虎形之第一步便是这种步法。昔人云郭云深先生打虎形,“一步三丈五”,指的即是垫步也。如遇对方身大而力猛者,则用过步。不论起前脚或起后脚,应即将所起之脚攒进,直踏过对方后脚,手到力发,则对方自跌出而我自己则颇不费力。这就是拳经上说的“脚踏中门抢地位,便是神仙也难防”。践步,也叫野马迹蹄之步。如鹞子入林,左脚在前,仍进左脚,急上右脚蹬左脚,照直而去,右脚落地同时左脚提起,置于右脚内侧,磨胫。此即马奔虎践之步也。剪步即龙行步。遇对方急退,我赶打时用之。起前脚,后脚起而未落之时,前脚仍向前格楞一步,后脚而横踩落地,两腿成剪子股式,手与腿相合。此即神龙游空,乌龙摆尾,追风赶月不放松之打法也。总之,步乃一身之根基。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欲动而步为之催,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进退转换,无不以两足之行动为之转移,故步实为身之砥柱,至为重要。 5、一身之总法原文:勾拦棚架不为能,顾开截追是英雄。上法手为妙,进法步占先。工顺勇急并狠真, 内外一气紧相连。三性调养多妙用,遇敌取胜不为难。注解:所谓“一身之总法”,即攻守之总法也。各人之体会不同,经验有别,故其法亦有异。按形意拳第二世传人曹继武老前辈之传于后世者,计有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上法,进法之不同。顾法亦即破法,可分单顾、双顾,顾上,顾下,顾左右,顾前后。单手顾用截手,或里截或外截。双手顾则用横拳或马形,或用双截手,或用八字功中之‘“裹”之功。顾上用冲天炮或乌龙倒卷水,顾下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锤,撇身反背,望眉斩甲。顾左右则用填透炮,鼍龙戏水,乌龙翻江。拳一触即发,顾中有打,顾即是打。绝不象其它拳种先勾拦棚架而后再进招。开法用熊形,肘开,肩开。用迸劲者曰刚开,如豆角炸开豆子迸出。其劲柔者曰柔开,劲涵蓄于胸而松活于肩背。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诸法。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我急截之。截身者,彼微动我即先截之,使不得出。截言者,彼言方露其意我即截之。若彼面露其色我即截之者谓之截面。彼目笑眉喜意甚恭而心有杀机,我能察而迎机以截之者,谓之截心。上法以出手为妙,进法以动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行意拳离远不发招,发招必是钻进身去打。意动而身动,手动而脚随,手脚齐到方为得体。手起如丹凤朝阳,进步抢入,抢上踩打。气势要雄壮,身法要灵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倏然即至。上法有六方:曰工,巧妙也,曰顺,顺敌来势之自然也,曰勇,果断也,畏惧迟疑,兵家大忌,曰急,快也,手急也,当发即发,刻不容缓。曰狠,举手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即出,曰真,发心中得见之真,使对方难以变化,为我所制。六方明,则可得上法进法之妙用。在以上数法之外,还有所谓三性调养法。眼为见性,所谓眼观六路。耳为录性,所谓耳听八方。心中时常惊醒,所谓高度警惕。此三性者武艺中所不可缺少者。知此三性,则精灵之意在我。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则可无失机之虞。人体各部是一个整体,大脑为指挥官。手足身步法五者,自有其内在的密切联系。大体上说来,手管上下,腰司左右,脚主前后进退。肘管护肋,膝管护裆,手管护面、护心。又两手各管半边,以自身中线为界,各有防区,不相逾越。各部分如能克尽己责,配合恰当,则动转挪移,攻守进退,自能圆通括泼,得心应手;如不明瞭其中关系,各部分不适当地乱动,不能各尽己责,却去多管闲事,必将互相干扰,互相牵涉,发挥不出各自的潜在能力,而终归于失败,学者不可不知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