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忘归期
2015-12-16 08:42:38
今天重读《吴图南论剑》一文,其中说:“有学生问:‘剑术,您要我们左右手都练,为什么? ’吴图南先生解答:‘剑术(指单剑),正常重量一斤半,单手操剑,久之成劳,为两臂正常发育,必须换手操练,即右手练累了,左手持剑,再练左把(手)剑,以保持运动的均衡。左手剑攻击对手,常具更大的威胁力,直捣对方空门(右手剑里侧)。’” (左右手招数都要练,同样技术,要左右手都能使,此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称之为“技术(左右)对称原则”。其作用与好处是:在实战中,在各种情况和攻防形势下,都可以方便灵活出招。)
这里的“空门”,是武学术语,指防御不到之处称空门。
问题是,笔者疑惑的是,《吴》文中的“左手剑攻击对手,常具更大的威胁力,直捣对方空门(右手剑里侧)。’”可以从文中推断,因为文中是意在说明和强调左手使剑的优势,因此,可以推测出,对手是用右手持剑。
那么,在对手右手持剑的情况下,其“空门”,究竟应该是哪里?
首先,先明确几个相关概念。"里门\外门":武术传统用语。一种概念是,较斗中,把向前伸出的手臂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时,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用已方前手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已方内门的动作皆用后手来防御。也就是说前手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后手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
另一种概念是,在拳艺较斗中,双臂之间,胸膛所正面对的部分,称为"里门";两臂外的部分,称为"外门".
在兵器较艺中,对于双手合用的兵器,如二人较枪(棍),对方枪杆(棍)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称"里门".反之,则称"外门"。对于单手使用的兵器,道理亦相同.即对方兵器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称"里门".反之,则称"外门"。
这里,就器械术而言,面对持械的对手,探讨一下,究竟其“空门”,即对手的防御不到之处,在哪里?
陈铁生、赵连和合著《达摩剑》中说:“对敌时,须知抢外门移步换形法。抢外门者,意使吾身在敌械偏斜处,使敌人必须改变手法、步位,而再能攻我也。如‘分金’之势,我走斜步,已在敌之右旁。彼不转身改步,安能及我?而我既走斜,法当下刺,非手快足快,则彼亦改步即至也。我能敏捷,则彼旧力已过,新力未发,出其不意,一击即中矣。”
关于“抢外门”这一理论,洪敦品老师在其所著的《太极螳螂门揭秘》一书中,也进一步作了阐述。书中说:“螳螂双匕首,立有三要:。。。。。。二曰‘欺身入’。遇中、长兵械,敌锋在前。兵法云:‘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弧步、偷步或转体,虚我身形,避敌锋于我侧后,欺入敌侧,敌则门户尽虚。师曰:‘要果决’。敌中长兵直入、直劈,都较易欺自入。若敌斜势横斩,相对较难应对。上策为从敌持械前臂外侧偏门入。若从敌持械臂内中门入,就要缠身,因敌枪棍之后三尺可护身,可以挑把。敌若持单刀(剑),则会平斩锋刃内卷。因此,都要特别小心。”
《雷仁生棍法:飞龙虎棍》一书之《第六章:右棍与左棍的对练》中说:“握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左手握棍头在后,右手握棍把在前,右手为前锋手,起主要作用,为右手握棍式,简称右棍;另一种与此相反,右手握棍头在后,左手握棍把在前,左手为前锋手,起主要作用,为左手握棍式,简称左棍。”“由于握棍方式不同,左、右棍的进攻方向也不同。”“右棍多数从左边攻来。左棍则多数从右边攻来。此外,左棍多数由枪法变来,所以包含有较多的枪法。”“有些人用惯右棍,碰到左棍时不知如何对拆;同样,用惯左棍的人,碰到右棍,也感到棘手。”“其实,棍法的变化,左右的道理相同。”(单手持械的原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和规律。笔者注。)
笔者从上述引文中所阐述之“抢外门”原理,作出推断:“空门”,应该是指对手的“外门”而言,因为这里,是敌手不便防御之处,也可以说,是对手防御不到之处。
因此,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吴》文中所说“左手剑攻击对手,常具更大的威胁力,直捣对方空门(右手剑里侧)。’”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对手右手剑里侧,为其中门,是其里门,是其便于防御之处,不应该视为空门;而对手右手剑外侧,是其外门,为其不便防御之处,这里才应该是对手的空门之所在。
关于“对手的空门,是其右手剑里侧,还是外侧?”这个问题,是否是吴文记载有误,还是笔者的理解有问题?
笔者意见妥否?敬请方家指正为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