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慢说中国武术兵器大杂烩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7812次阅读 0次回复
舞城倾
2015-11-23 08:18:12
中国武术兵器大杂烩

古兵器:

《莊子.說劍》

〈說劍〉:「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說,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

「後之以發,先之以至」直接引自〈孫子.軍爭〉:「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

越女論劍當是現存最早有關「劍道」的論文,越女:「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與〈孫子.九地〉之「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一意相合。

梁.陶弘景著《古今刀劍錄》。

此書主要內容為介紹帝王將相與某一刀劍的關係及此刀劍的型制等事:

「是書所記帝王刀劍,自夏啟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諸國刀劍,自劉淵至赫連勃勃,凡十八事。吳將刀,自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將刀,鍾會以下凡六事。然關、張、諸葛亮、黃忠皆蜀將,不應附入吳將中,疑傳寫誤佚蜀將刀標題三字。」,其例如「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以庚戍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川日月。」

網上參考:



北宋《太平御覽》。

明.何良臣《陣記》。

此書總結學武藝要"先學拳"、"次學棍"

"卞莊子之紛擊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劍有傳。"

明.唐順之《武編》。

明.程宗猷《耕餘剩技》。

此書為記述套路的專著。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

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山東 萊人,生於嘉靖七年(1528年),卒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萬曆十二年(1584年),戚繼光根據多年實戰經驗和研究,寫了《紀效新書》,作為訓練戚家軍的教材。書中〈拳經〉三十二圖訣,是綜合民間古今十六家拳法去粗取精編創而成( 在明代,少林拳已享盛名,並出現了與少林拳風格特點不同的"內家拳"。此外,還流傳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 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門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巴子拳等,出現了一批擅長某一拳技的名手。例如,擅長短打的有"綿張"、"呂紅"、"山西";劉擅長踢法的有"山東李半天"、"曹聾子";擅長打法的有"張伯敬";擅長拿法的有"王鷹爪"、"唐養吾";擅長跌法的有"千跌張"。...。)本意作為士兵練武的“武藝之源”,但對後世的武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據考證,陳式太極拳的始祖陳王廷,便曾吸取了〈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來創造太極拳。

網上參考:



- 明外患頻仍,因此實戰技法倍受重視。...雙刀術亦受重視。



- 戚繼光總結出了"短兵長用"、"長兵短用"、"三尖相照"等要領。

- "(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說:"舞、對二事全然不通,與未習者為不知","能舞而不知對,能對而不知舞,雖精只作中。"又說:"先自跳舞","舞畢即以花槍對之","次以木刀對砍"。所謂"舞",就是程式化動作的單練(單舞);所謂"對",就是相互搏鬥(對搏)。戚氏認為,單舞和對搏應皆能,缺一不可。他還編成了"三十二勢"拳術套路,作為活動肢體,慣勤手足的學武入門之術。戚繼光還在<<練兵實紀>>中列了練心力、練手力、練足力、練身力等鍛煉方法。這些正是當時為提高武藝技能和體能服務的功法。"




明.茅元儀《武備志》

部分文章轉引如下:

"從朝鮮帶回這本劍譜的“好事者”,很可能是一位參加了萬曆二十六年(1598)入朝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浙籍軍人,當時稱“浙兵”,又稱“南兵”。浙兵是戚繼光一手訓練出來的一支勁旅,萬曆援朝之戰中曾有數萬浙兵入朝作戰,《朝鮮李朝實錄》稱他們身著紅衣,“勁悍無敵”,倭寇見之“憮然有懼色”。帶兵將領中的浙人駱尚志(綽號“駱千斤”)等精通武藝,曾主動幫助朝鮮訓練軍隊,並從軍中選派教師向朝鮮軍隊傳授槍、劍、狼筅等武技,內容基本上都是戚繼光在浙江備倭時所編選的武藝,從而形成所謂“朝鮮十八般武藝”。這是中朝武藝交流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武術史上的大事,因為朝鮮王室十分重視從明朝引進的各種武藝,特由官方彙編成書,才使得許多中國不傳的古典武藝內容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因為中朝兩國有這樣一段經歷,所以我以為從朝鮮帶回“朝鮮勢法”的“好事者”,很可能是入朝浙兵中的某人,茅元儀也是浙人,他見到這本劍譜便是情理的事了。第三,李良欽、俞大猷的“荊楚長劍”與“朝鮮勢法”之間有無關係,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萬曆間入朝作戰的南兵系統中有一支福建步兵,帶兵者遊擊將軍許國威。許國威字元真,武進士出身,晉江人,與俞大猷是老鄉。許是幫助朝鮮練兵和傳授武藝最多的人物之一,李朝官方對他非常敬重,說他“能文詞,有義氣,與經理楊鎬親好,鎬被參,國威率諸將官上本申救。”以年序計,許國威能趕得上俞大猷,他所帶的軍隊可能是俞大猷系統的,不能排除他本是俞的部下或門生。明人著《譚襄敏(綸)軼事》載,俞大猷曾經選“少壯力能舉二百斤者千餘,教以荊楚劍法。嘉靖三十四年戰于何家礛,大破倭。”照此,許國威確有學過“荊楚長劍”的可能。那?這個所謂“朝鮮勢法”是否即許國威傳到朝鮮的“荊楚長劍”呢?有趣的是,李朝正宗時期(約當清代乾隆後期)的朝鮮官員們不承認有所謂“朝鮮勢法”,他們甚至認為:“茅元儀深歎劍術之不傳,自撰其譜,又傳其圖,一則曰得其訣於朝鮮;一則曰得其式於海外,托意渺茫不測之境,神其說而使人信之其微旨矣。”然而,他們彙編的《武藝通(諸?)譜》中,卻收錄了一部《銳刀譜》,其內容與《武備志》的“朝鮮勢法”基本一樣,所不同者,一是改劍為刀;二是比“朝鮮勢法”多了四勢,凡二十八勢;三是有全套刀法的演練套式。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總之,“朝鮮勢法”的來路和它與《銳刀譜》的關係,不是現在能夠說得清的。有明三百年間,中朝兩國的武藝交流涉及的問題多而複雜,絕非本文所能容納的,我們只能先談到這裏。 五 如同中國的劍刀製作技術傳到日本一樣,中國劍刀技法傳到日本,...




- 朝鮮劍術(日文) :

明兵書 紀效新書(1595年)→武藝諸譜(1598年)→→武藝圖譜通志(1790)→さらに復刻版(1990)
盾と刀をもって刺戟      整理    ↓    絵に多少変化 本国剣法
する明兵の武術が長           ↓
い一刀を両手で使っ            ↓
て戦う倭寇の剣法に            ↓
いかに不利かも書か            ↓?
れている。                  ↓?
                武備誌 朝鮮勢法 (1621年)
                1561年、河北省の官史が倭寇
                から陰流目録を入手しその法を
                習得したとあり、猿の刀操図が
                紹介されている。

あるいは(或)

明兵書 紀效新書(1595年)→武藝諸譜(1598年)→→武藝圖譜通志(1790)→さらに復刻版(1990)
     ↓         整理        絵に多少変化 本国剣法

     ↓
武備誌 朝鮮勢法 (1621年)
1561年、河北省の官史が倭寇
から陰流目録を入手しその法を
習得したとあり、猿の刀操図が
紹介されている。

紀效新書の絵(特に右)と 武芸諸譜 (特に右)は同じです。風俗も同じ。武芸諸諸が紀效新書コピーである事は判明。武芸諸諸の倭寇の記述
は武藝圖譜通志に当然引き継がれている筈。そこで本国剣法が作られたのか?武備誌も同じく倭寇の剣法の記述がある筈で、それと朝鮮勢法の関係性が興味深い。武芸諸諸でワンクッション置いているとするとくさいな。
本国剣法も図も上記二つにかなり似ている。あれは倭寇対策用の図か?
 

明.俞大猷《劍經》。

《劍經》其實主要是講南方棍法,還有其他一些武藝內容,但沒有具體的長劍法。

俞大猷(1504—1580) ,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晉江人。約生於明弘治十六年,卒於明萬曆八年,享年七十八歲。俞大猷撰成《剑经》。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剑法包括棍及各种利器之法。射法说明量力调弓、量弓制矢、持弓矢法、马上把箭法、习射方法等。阵法记述阵营四形,即驻阵两形—圆形、方形,战阵两形—三叠势、夺前蛟势。驻阵一方一圆,其特点是表里相应,首尾相救,队阵相容,形名相别,冲之不乱,撼之不动。战阵两势,进退之际,不止则齐,不齐则不整,敌皆得反而乘我。他认为“止以齐之,节而制之,千古兵法,尽在兹乎。”俞大猷对武术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体例与运用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中国武术特别是少林武术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纠正歧讹、维护真传的作用。一代名将戚继光称赞《剑经》: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同年,俞大猷将《剑经》、《兵法发微》连同他的老师赵本学所著的《韬铃内外编》合辑成《续武经总要》刊行于世。

- 引自:待查

俞大猷總結提出:

『後人發,先人至』

『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

『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

網上參考:



清.吳殳《增訂手臂錄》。

1662年吳殳著《增訂手臂錄》。1678年,8月,《手臂錄》六卷問世。

吳殳在其著作中說:"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 。他習槍法二十年,但後遇漁陽老人用三尺劍破其丈八槍,始知劍法更加奇妙。吳殳在《手臂錄》(槍法)中附記兩段百餘字的《劍訣》與《後劍訣》,指出劍的用法及無架勢,同時也說明劍與槍相同之處。吳殳指出,若要劍術再上一層樓,則必須在槍法中融會貫通:"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當其絕命爭首時,劍短矛長皆不見"。

在教學訓練方面,吳殳總結出了較為系統的練習槍法: 要先學"一戳一革",然後學"連環",最後學"破法"(吳殳<<手臂錄>>附卷上)。

其他口訣:

『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燄』

『行槍不可有勢。勢乃死法。存于胸中。則心不靈變。況勢遇莊則得益。遇會家則受損。』

網上參考:

手臂錄圖集 中国武术兵器大杂烩

清康熙《御製分類字錦》。

周緯著 《亞洲古兵器與文化藝術之關係 》 上海 : 中華書局, 1940。

周緯著 《中國兵器史稿 》北京 :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1957。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 1980。

劉旭著 《中國古代兵器圖冊》 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86 (1999印)。

高至喜著《談談劍飾名稱問題》,《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5期。

黃濬編 《尊古齋古兵精拓》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993印)。

肖夢龍著《吳國青銅兵器研究》,《考古學報》1991年第2期。

陸敬嚴著 《中國古代兵器 》 西安 :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3。

古越閣所藏青銅兵器選粹《文物》1993年第4期。

王振華著《商周青銅兵器 : 古越閣藏》 臺北 : 古越閣發行, 1993 。

王學理著《秦始皇陵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王學理著 《秦物質文化史》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 陳芳妹著《故宮青銅器圖錄》臺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5。

王振華等合著  黃永川主編《商周青銅兵器暨夫差劍特展論文集》臺北 :1996。

黃意明, 徐錚編著 《古兵器》上海 : 上海古籍, 1996。

段清波著 《刀槍劍戟十八般 : 中國古代兵器》1998。

鍾少異著 《龍泉霜雪 : 古劍的歷史和傳說 》1998。

鍾少異著 《龍泉霜雪 : 古劍的歷史和傳說 》1998。

馬明達著 《說劍叢稿 》 蘭州 :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0。
高至喜主編 《楚文物圖典 》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王兆春著.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中国古代兵器

李少一 刘旭著.干戈春秋——中国古代兵器史话

刘旭著. 艺术文献丛书 中国古代兵器图册

網頁介紹:

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

改寫世界冶金史的工藝篇
黨煥英著 古代佩劍制初探《秦文化論叢》第八輯



藝術家雜誌 @ 敦煌藝術網 兵馬俑秦文化特展(青銅短劍:春秋,青銅,通長28cm,重200g 陝西省鳳翔縣雍城遺址出土)

剑的发展及详介
剑的典故
秘而精巧的利刃--我眼中的鱼肠剑
中国古代铸剑术
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有两个高峰
刀剑与尊严


(全文轉引如下:)

刚刚落幕的第73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卧虎藏龙"囊括4项大奖,着实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扬眉吐气。而此片中的主线"清溟剑"及精彩的中国剑术更让老外们如痴如醉。一时间,中国刀剑收藏热升温。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的世界古董兵器拍卖市场中, 中国刀剑的价格飙升近50%。在全国各地的古董市场中,人头攒动。在广州市带河路的一条街上竟然出现批发中国刀剑的广告。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和外国的古兵器商人争相淘剑,久被冷落的中国刀剑炙手可热。中国本地的刀剑收藏家们自不甘落后,一把把蒙尘已久的古剑,经妙手整理,在收藏家的陈列室中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的中国人为祖辈的机智、骁勇而骄傲。

拔刀斋 ------ 一位资深刀剑收藏者,对中国剑的收藏已逾十年,所藏世界各国刀剑逾千把,其中不乏其最为心爱的中国折铁花纹刀剑。作为中国刀剑专业收藏者,他对于目前中国刀剑市场的火暴局面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对市场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规范操作提出了疑虑。

据拔刀斋介绍,中国铁制花纹刀剑的锻造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据〈吴越春秋〉之〈阖闾传〉所载,春秋晚期,吴王阖闾使铸剑大师干将与其妻莫邪,取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成双剑,阳曰干将,纹理类于龟壳,阴曰莫邪,呈鳗文。花纹剑的纹理有各类分法:根据表面上光滑度,可分为平面纹和糙面纹;根据材料可分为铸造结晶花纹钢(如乌兹钢、镔铁)和人工锻造(焊接)花纹钢;根据花纹的形成可分为经反复折叠锻打产生的折叠痕,不同金属复合产生的衔接痕,简单的刃口夹钢线,热处理产生的淬火线及不同金属经天然或人工方法还原后产生的不同金属本色色差。反复锻打,其目的是从材质上减少、细化成品中的非金属杂质,使成品的组织更加均匀;不同材料的复合使刀剑钢柔兼济,平衡刀剑内部应力,使之不易断裂,同时刃口暗藏锯齿功能;刃口加钢不仅是简单的节省成本的方法,也是大量打造实用破击力强柔韧度好的刀剑的较佳方式;敷土局部热处理则是较高级的方式。所有一切从功能上说是提高刀剑的刃峰破击能力,同时加强其内部的柔刃性和抗震能力,在实战中做到断敌之刃而不为敌刃所断。从锻造艺术上则是增加刀剑的美感和艺术性。经以上方法刀剑上产生的花纹源于锻铸,自内于外通体弥布,肉眼可视,可否触摸感觉,则视平面和糙面而定。但是无论何种花纹,都是客观存在,也许其光辉会为表面的锈蚀所掩盖,但只要整理有方、研磨有术大多可以重见天日。一般来说,经专业研磨后,这些花纹不须任何表面酸性物质处理就可以看见,如用加以轻度酸处理,花纹会更加清晰。

市面上常见的中国剑以明、清两代居多。因年代久远,缺乏保护措施,大多剑装残缺,剑体锈迹斑斑,能保持品相完整者寥寥。一些古董商人,或被自身见识所限,为了显示古剑之古,任其污秽、褴褛,锈蚀而置之不理;或为眼前小利所趋,在旧剑条上以人工酸形成氧化膜,用人工手法绘出花纹,以"画纹"冒充"花纹"剑;或以残破的旧剑条配上高仿剑装,再以古董宝剑名兜售,意图瞒天过海。种种手法,令广大刀剑爱好者伤筋动骨之余对中国剑想爱又爱不起来,严重破坏了中国古刀剑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伤害了中国刀剑收藏者的感情和经济利益。目前国内各大古兵器市场,从地位显赫的京津,历史悠久的山西,到经济发达的广东,大批全仿半仿的刀剑已经占垄断地位,甚至以流入国际市场。据拔刀斋介绍,在美国某一最大的古兵器拍卖市场近期上排的近百把中国古刀剑中,超过六成为问题刀剑,而同时上拍的过千把日本刀剑和其他数千把西洋剑(包括大马士革刃)中几乎无任何假货。这固然反映出外国刀商对于中国刀剑的长期漠视和无知,但更反映出中国大陆刀剑市场的灾难,是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国刀剑收藏业的耻辱。更为可怕的是,目前市场上的高仿,超高仿花纹刀和画纹刀技术日新月异,实在是防不胜防。对此,拔刀斋呼吁规范古刀剑市场,并联合一批海内外真正的刀剑行家,向中国"画纹刀剑"宣战。

锈蚀剑体的修补、研磨;破旧剑鞘的整补、重制;残缺装具的清洁和配制是整理古刀剑必须面对的三大关键问题。光明正大的整理、修补甚至部分仿配,如果方法得当,本属于保护中国剑的正确方法之一。以现代技术或传统工艺仿制古刀剑,本身亦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刀剑文化的路径之一。新的刀剑并非没有工艺水平和收藏价值,关键是无论整理还是仿制,是否向消费者明明白白说清楚,这是个决定性的问题。投机商人为牟取暴利,大量仿制,假造剑条、剑装,以古董名哄骗对中国文化心存仰慕的外国朋友及本国的刀剑爱好者,这不仅扰乱了中国剑市场,也诋毁了中国刀剑文化。目前,市面上的假剑主要有三个流派:山西派、京津派、广东派。

山西古称三晋、并州,宋朝以前就以精粮刀剑而文明,有"并刀如水"之美称,是中国著名的刀剑之乡。此处的造假者以仿古剑条为主业,方法是以现代钢胚为原料进行作坊式加工,做旧处理后充古刀剑。特点:外装做工粗糙、款式单调划一,多饰以暗八仙图案;剑身锈迹斑斑,且多为浮锈,有明显酸性物质的气味;刀体粗重,重心过于前置。较高水平者有用夹钢法在刃口形成规则波纹再辅以酸蚀。主要产品向全国批发,尤其向盘聚在广州的湖北帮供货。目前更是奇刀绝剑百出,如刀背刨出波浪型狼牙状,剑身上刻上"大明兵部尚书王"的字样,或用现代弹性钢材做成百炼绕指柔的软剑。

相对来说,京津派的作假手法要细腻得多,这与北京文化中心地位和京城人的见识是分不开的。为了迎合外国及港、澳、台的买家,京津派多在剑鞘、外装和花纹上痛下工夫。特点: 剑身采用老刀条,以机器迅速抛光后,用化学手法在表面绘出花纹。且花纹夸张,颜色偏深,仔细看好象镀了一层膜一样。如果刀友问出处,或回答支吾,或曰此刀从某老农民,老地主,老和尚,老官人,老藏家手中重金购得,故事离奇而合理。如问花纹成因,盖以一通花纹钢知识,或干脆作无赖状,"买来就是这样",既推脱主题,又暗留后路。如有懂行者出其花纹浮于表面,则以花纹必须用酸咬和用化学蚀这种看似正确,实际断章取义的托辞迷惑买家。须知以酸蚀咬的确可以增加花纹对比度和显现度,但必须是在原有图形纹理的基础上的艺术加工。而酸绘的"画纹"则是中度弱度酸与空气结合后,迅速在金属表面形成的一层镀膜。其附着力极差,一张最细的金相砂纸已经可以让花纹全无,并可打磨下粉状氧化物。无良刀商则利用此特点,在氧化膜未干之际,以各种手法在刀体上绘出流水,卷云,龟文,鳗理。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年初本人由加拿大回国,陪同温哥华一位外国古刀剑收藏家在京城某大古董市场的寻刀经过:一位自称是中国古刀先行者的店家不遗余力的在本人面前拿出数十把奇形异纹,神鬼皆惊的中国画纹刀。本人一时无言,而商家看本人为女流之辈,另一位则是傻老外,且当时目瞪口呆,即不断编出奇异故事希望我们中招。最后他竟狂言当年曹操只有五把宝刀,而他店里就有十多把,得意忘形之态,可笑可悲。该类刀多以鲨鱼皮制鞘,手法绝不含糊。装具采用传统方法半手制成, 远看异彩流光,热闹非凡,但近看却不耐琢磨,匠气十足。价格多以千元美金为基本单位,夸张不凡。京津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成品多以以刀为主,剑则不多。因其考虑成本,以机器打磨,中国刀对于线条要求不高,且多为平造无脊线。而中国剑就相对讲究得多,多要求脊线笔直,刃线对称,锋芒显露,干净利落,研磨整理实非一日之工。同时装具多有定式,不能天马行空,亦不易瞒天过海。

广州派是速战速决的现实主义派,购得廉价剑条配以恶心外装出售,剑条以砂轮机打磨,对于古剑破坏极大。价格含糊,旨在能出手时就出手。主要由一群湖北帮从事该行业,北上京津,西至太原,东到大连。各类高仿刀剑多以现代花纹钢做旧出售。广州某一建筑设计师在其处购得数十把天剑绝刀,耗资数十万之巨,后经鉴定居然无一为真品。该先生气愤之际发誓永远不碰古董刀剑,尤其是中国古兵。假货之患,猛于虎也!

那么,是不是没有真正的中国花纹古刀剑呢?笔者有幸,见到拔刀斋收藏的近百把世界各国的花纹古刀剑,其中十数把为中国古刀剑。据拔刀介绍,其酷爱为明代糙面花纹剑,表面已经岁月的侵蚀氧化成暗黑色,但花纹明显,以手可扪之,花纹多呈流水,卷云状。这类宝剑,拔刀绝不加以打磨,只在表面做些除浮绣和清洁处理。另外,拔刀亦表明了他对古刀剑整理的心得:首先,对于中国剑剑身的保存与整理,他认为应该按每一把剑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置。以平面刀剑为例,明、清古刃,如果锈蚀不太深,剑身有条件整理,多可以除锈、研磨使其光辉再现;而元代以前的刀剑,往往因历时太久,锈蚀过厚而应避免打磨,只能稍加表面处理,防止锈蚀继续渗入和深入。要保持中国花纹剑的原汁原味,同时又要使久经沧桑甚至残破的剑光彩再现,研磨是非常重要的。一把精心研磨好的中国剑应依其原型而走,研磨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手法和经验,还要有丰富的古兵器器型的知识和对于金属艺术美感的捕捉力。一把研磨精良的古剑更能体现古代良工锻炼的高超技艺,同时提高其美感。拔刀斋亲身演示了一把清代平面花纹剑的最后研磨,看到他以肉指在锋利的刃间游走,本人担心佩服之极又深为感动。拔刀介绍,为避免良刃毁于某些商家的砂轮下,他每月以巨资从这些人手中抢下大批宝剑,仅这个月已经从北京,山西,天津,大连,广州购下近百把。而经拔刀斋之手每月整理好的刀剑不超过三把。与中国"画纹剑"不同的是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平面花纹剑需要超细的研磨。一些良刃,往往是越到后期花纹越密集和明显。在征得拔刀斋的同意后,本人用砂纸在他研磨好的一把剑上的花纹处用力打磨几分钟,花纹纹丝不为所动,且更加清楚。"虽然我水平低微,但日复一日,苦心磨剑,想必也偶尔可以感动上天,磨出一两把好剑。"一把研磨好的古剑必定是线条分明,背脊笔直,锋刃森然,剑身花纹毕现,不同金属层次分明,颜色分离。机械抛光,化学处理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不是在护剑而是在毁剑,是刀剑爱好者所不齿的。

对于剑装的翻新、修补,拔刀斋认为应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对于保存较完整的剑装应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只进行必要的清洗、打磨就可以了。对于破损严重的剑装的整理要按照史实,如果当时的工艺、材料已是现代所不可为,那么宁可不加以改动;对于可以寻得配件的或是可以新制配件的也要按照史实,绝不能张冠李戴 ---- 分明是清朝的装具图案却标出明朝的年份来自欺欺人。对于目前京津市场一些高仿的装具的高超工艺,拔刀赞不绝口:“水平实在很高,匠人们的确耗费了很多心血。这些装具,以传统工艺制成,即使是新的,其本身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均相当可贵。对于刀装,因旧刀多保存不好,重新配制本来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件好事。刃身如人,装具如衣,旧衣破烂了换新装是天经地义的。但关键是你必须告知消费者,相信真正的爱刀人也可以理解这一点。但是恶意以新充旧,牟取不应取的利益,则是品德问题,也属商业欺诈行为。”

拔刀斋认为自己首先是爱好者、收藏者然后才是商人。商人追求利润,价格可以由商家根据商品和市场决定。价高价低,自有市场在调节,不必过于拘泥。而真伪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他的陈列室中,笔者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清溟剑" -- 是一把晚清女装坤剑:装具为铜制花叶图案,经手工清洁后,光悠色润。剑把为原装牛角,但裂缝和破损均经过仔细修理,打磨的不着痕迹。剑鞘为完全新制,采用旧鸡翅木根据愿剑鞘的尺寸复制。剑刃寒光粼粼,锋芒毕露;剑身花纹细密,地肌分明;剑脊笔挺,直贯通体。当真是一剑袭来,天外飞仙。据拔刀斋介绍磨这样一把剑需用一个高级研磨师一个月的时间。他收藏的绝大多数剑迄今没有打磨,因为他认为现在的研磨工艺还不够完美,他宁愿再等,等到自己的研磨工艺再上一个台阶。"十年磨一剑",拔刀斋深知个中滋味。

中国剑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精粹,真正的中国剑应更多地为国人所认识和了解。"让每一个中国男人都拥有一把中国剑。" ----- 但愿拔刀斋的梦想成真。

原作者:加拿大 莫邪
来 源:不详

台湾的古刀剑收藏情况

(部分文章轉引如下:)

1949 年國府退往台灣,從1950 年起台灣和大陸再次分離,這個民族悲劇一直維持到八零年代末才改善。儘管從49年起近四十年的分離,但當國府撤台時國府的軍政人員帶了很多中國刀劍來台,其中不乏名刀寶劍。

除此之外大陸當時尚有一批能功巧匠也隨著國府來到台灣。本省目前著名的鑄劍大師陳天陽先生的師父既為當年來台的能人異士之一。

台灣當前的古刀劍收藏情況

由於二岸的開放,近年來很多的大陸古刀劍合法的進入了台灣。也有一部分高檔次的日本古懂及現代刀從日本合法的進口到台灣。但一般來說,台灣刀劍市場上的價錢非常混亂,貨品也參差不齊。很多假貨魚目混珠。前一陣子在拔刀齋上拜讀了莫邪女士的大作,台灣的刀劍市場也沒比大陸好到那里去,甚至可能更糟一些。這個情況與其說是商人無良,倒不如說是我們刀劍收藏的朋友不願意下深功夫,所以才會很容易的被人騙到。

除了古懂刀劍外,現代制刀劍也為人們所喜愛。其中有前面提到的台中的陳天陽先生,及高雄的郭常喜先生。二位先生完全以古法打造刀劍,因此他們的作品有很大的收藏及保值價值。這種傳統工藝可能現在在大陸也不好找了。其他方面,陳朝波先生在大連生產的刀劍,可能大陸上可以買到他的產品,台灣也有少量進口。但他的作品收藏價質不高 ,但以其低價位而言對初學者也有一定的助益。


Lancelot著 直刀與彎刀之斬擊效能 05-26-2002

(全文轉引自武術論壇〈華山論劍〉kungfuboard.com

以下是我在台灣居合道那邊,與別人討論真刀彎刀斬之異時,覆他們的post的文章。

不論彎刀直刀,砍劈時都是一點接觸的,因為目標物不是平直面,接觸一個圓形的tangent雖然是直線的,但也只有一個接觸點(幾何學)。而且在斬進之後,弧線比直線長,直刀劍鋒口接觸目標的長度,比彎刀劍還要少!

越直的刀劍越砍斬得深,撞擊力(impact power)亦大,但易於卡住,對於刺裝甲與撞擊裝甲都很有用。而彎的在揮刀時,則可以流暢順過,但就沒有斬得那麼深。嚴格來說,這其實是〞斬〞與〞割〞的分別。越直的越偏向〞斬進〞,越彎的越偏向〞割過〞。你也可以留意一下印度和中東一帶的shamshir,他們都是用slice/draw cut的,因為其彎度是利於此。

很多馬上用的刀也是彎的,如太刀,sabre等,就是要利用拖割時能順利將刀回收,不致於卡著在目標物內部。而馬的衝力早就足夠令拖割的威力有如步兵的砍斬般強。

上至下:直刀、打刀、shamshir

可以看見,大家都是一點接觸,因為圓弧形的tangent只有一點。

其次是切入後,直刀受到的阻力很大,因為抵抗力要向很橫的方向卸去,不過亦因此而有很大的撞擊力(力=反作用力,直刀受力大=目標物受力大),而且傷口很深。

打刀,抵抗力比較易從刀尖方向滑出,而shamshir就更易,幾乎是向上滑出的。不過亦切得最淺,對著裝甲時將會沒有什麼效果。

沒有誰最好,誰最不好。只是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刀。

上圖中,有數件事要留意的:

1. 在同一時間揮刀之下,首先擊中對方,並斬得最深的,是真刀。打刀第二。shamshir第三。你可以看看,揮彎刀的雙手,都要到比較下邊的位置,才能擊中對方的頭。那就是等如要走長一點的距離才會打中,亦即是:慢!

2. 引伸出,擊中對方時,雙手的揮刀力度,以直刀為最大。何解呢?大家若果有練刀的都應該知道,一個人揮刀斬擊時,速度最高力度最大時,就是雙手拋至向前伸出時。在這個時候斬中的話,穿透力就最強。到了shamshir 那個手的位置才擊中的話,基本上是〞去勢已老〞,力將收之時了,根本就斬不進,不過可以拖得開。所以這種彎度的刀,根本不是設計用來斬擊用的。

再者,很多shamshir的刀刃,都是T back的,如果說用來斬擊的話,根本就會卡住在物件之內。

3. ?{在我們來談談接觸面積。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初中時學的圓幾何?一個人身上的目標,都是由各式大少的弧線組成,當中有很多都是符合圓弧的。圓的tangent,不管是直是彎,都只有一點,這是不爭的事實。

好,之後就是砍進去以後的接觸面積。我們先鎖定一個條件:要直刀彎刀斬得一樣深。

在一樣深的情況之下,例如要斬穿對方頭部的直徑長度,直線所需的距離比曲線短,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接觸的刃長度亦短!

好,?{在放開這個條件,再想想為何圖中的彎刀接觸刃長度,比直刀短呢?很簡單!

因為彎刀都沒有斬得那麼深!

結論:彎刀直刀各有用處,大家別以為直刀就是弱,彎刀就是強。其實不然。在破壞力,接觸面而言,直刀都比較優性的。問題是砍進後,直刀的角度令到它很易卡住,而彎刀沒有斬得那麼深,可以讓力從旁卸去,所以適合用於必須要流動的馬戰上。

其他(技擊等):

武术之风采 第十八般 白 打

白打之由來

「白打」一名、始自隋唐,王建詩云:「寒食內人(作府中人解)嘗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蓋其以表演搏擊為度節之餘興也。又事物紺珠云:「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勝者有采」,可知白打之風,自古有之。但就字義而解,白打乃空手打鬥之謂,亦即僅恃空拳,不持器物,「徒手搏擊」之藝;就國術範疇而言,乃運用拳套以應戰,而成為實用之拳術,蓋其既可憑手腳功夫以禦敵,亦能藉其精練技術以傷人。觀於古今之擂台比武,泰皆以徒手較勝負,足證白打為諸藝之首。況乎學習其他器械,其用法均不出「劈、剁、扎、拿、滑、壓」等六字,如欲使此六字功夫運用融通,精妙入化,必先於白打痛下功夫,蓋一切技擊來源,均由拳中化去,由熟生巧,變化無窮,因之白打為武術之基。

白打雖即拳術,但亦非「赤手空拳」,乃係包羅足、膝、臀、肩、背、肘、掌、拳、指、頭在內,故有拳術家週身均是拳頭之說。因既其練就一身功夫,則無處不可以當拳用也,即一鼓大腹之勁,亦足頂人後退尋丈。白打在技術上固為拳套之活用,但其內涵則包括功力之施展,故國術行家常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當此本理。練拳要領,重在訓綀手、眼、身、心、步之聯合動作,而其運用方式,有打、踢、點、拿、跌等。至於練功,一般分為內功、外功、氣功、硬功、軟功、輕功等。初學武術者,必須拳術和工夫同練並進,以牶術為用,以工夫為體,兩者缺一,不足以言武藝。

抑有進者,無論何門拳術,要不離「上下左右前後渾然一勁」之祕訣。以「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是為六合,始可以克敵制勝。動手要老辣,意志要和緩。攻擊要「準、穩、狠」,應敵要「顧、伴、定」,此六字互用,始可以穩操勝算;所謂「進打中、退打肢」,「手似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要皆提示於動手於毋忘用腿,於攻擊上身時,毋忘攻其下肢之要訣。腳不可站死,要鬆動靈活,手不在出呆力,重在用之技巧耳;苟不注意一手一足之熟練,並常作實地對打練習,到後來必將勞而少功。故謂欲使功夫臻於「巧、妙、化、虛、神」之境界,須以熟字為基礎。俗說「拳打千遍,身手自然」,即此之理。

清.張孔昭著, 孫國中整理 《拳經》北京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

徐尚田《詠春寶鑑》香港 (絕版)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