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解读《岳武穆九要》论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7681次阅读 0次回复
寂灭僧
2015-10-31 08:37:31
         
原文

一要论



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故,天壤间众类群俦纷纷者,各有所属;千汇万品攘攘者,自有其原。盖一本可散万殊,而万殊咸归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意译

散碎的事物一定有其统属,分开的事物必定有其联合。因此,天地间乱纷纷的人群各有归属,千万闹攘攘的事物都有本原。所以,具有同一本原的事物可以分散为特殊的万事万物,而特殊的万事万物又归于一个本原,这是事物的必然。


解读

叙述中国哲学“一本”与“万殊”的原理。



原文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要之诡变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1),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五脏筋骨,外之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乃斯之谓,而要非强致袭为也。


注解

1、气:气血、气息。

2、攻:支撑。



意译

而关于武术的论说,也非常繁多。武术诡变奇化,往来无非是架势,即往来无非是气,架势虽不同,而都归于一气。所说的一气是:从头到脚,身体内有五脏筋骨;脏腑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骨,它们相互连接、隶属、沾粘、聚合,而统一贯穿成一个整体。打击而不分开,牵扯而不离散,上身欲动,下身随从;下身欲动,上身带领;上下身动,身体中节支撑;身体中节运动,上下相配合。体内腹外相连,身前身后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说的统一贯穿成一个整体。而关键是不要勉强模仿去做。


解读

强调形意拳的运动是气贯穿下的整体运动,要点有二:其一是形意拳姿势虽然不同,但都是气的运动;其二强调形意拳是在气贯穿下的统一的整体运动。

原文

适时为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直时为动,如雷如崩出也,忽而疾如闪电。且宜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累;宜无不动,左右前后概无循倍犹豫之部。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逾,砲之内发,疾不掩耳。无劳审度,无烦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岂无故而云?然乃气以日积而见益,功以久练而方成。揆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钻仰前后之功。


意译

当静之时,身体寂静、清澈,安居自己的位置稳如山岳;当动之时,身体如雷爆炸,快如闪电。而且应该静止时,身里身外,上身下身,没有一点牵挂拖累;应该动作时,身体中左右前后没有少许的阻滞缓慢,滔滔如大水冲下,不能阻挡;充沛如炮声内发,快不及掩耳。不用审思,不用斟酌,没预想而已成现实,没想去做而已经实现。达到这样的境界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这是长期积蓄气的呈现,久练功夫的成效。揣摩孔门一贯治学的传统,一定要多闻强识,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才知道不浪费以前专研的功夫。


解读

通过形意拳动静运动整体性、纯净性的论述,进一步论述形意拳运动是气贯穿下的整体运动。



原文

故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历阶以升,循序而进,而后官骸肢节自能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结,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一气而已。


意译

所以事情没有难易之分,成功只有靠自己尽力,不能越级习练,不能急于成功,要沿着阶段而上升,遵循程序而进步,而后五官、百骨、肢体、关节自然能够贯通,身体上下、里外不难连接,这就是散碎的统一起来,分开的结合起来,四肢百骨总归由一气贯穿而已。


解读

以形意拳功夫修练的成就论述形意拳运动的整体性。



节义解读

本节是在中国哲学一本万殊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对形意拳气运动,身体内部紧密联系,动静一致的特点,揭示形意拳是在气贯穿下的整体运动这一身体特征。

中国哲学一本和万殊的观念认为,世界上千奇百怪的特殊事物都和事物的本原有着密切的联系。事物的本原可以演化成千奇百怪的特殊事物,而千奇百怪的特殊事物又可以寻找到本原的密切联系,所以事物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运动。同时中国哲学还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气构成的。由此,作者在中国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在身体实践的基础上,在对形意拳身体运动机能的仔细分析中,揭示了形意拳身体整体运动的本质特征。


“一要论”主要是论述形意拳是在气贯穿下的整体运动这一本质特征。从道理上来说是强调形意拳运动的整体性,从物质上来说是指明气贯穿身体运动的物质性。而正论中的其他章节主要是围绕“一要论”展开,具体论述形意拳身体运动的其它机能。是对形意拳整体气运动的细化、丰富。“二要论”“四要论”“五要论”是对气运动的进一步细化,“三要论”“六要论”“七要论”“九要论”是对身体整体运动的进一步论述。“八要论”是对气整体运动外形的间接论述。以上九论共同构成了对形意拳身体内部功夫的论述,揭示了形意拳气整体运动的本质。


同时形意拳运动的整体性不是空泛的思想概念,而是意识对身体的实际感受,是具有实际物质载体的,这种整体运动粗略地讲一方面表现在脏腑和躯干之间的紧密联系运动中,一方面表现躯干肢体上中下紧密联系的运动中,同时还表现在身体的动静状态中。

另外,此节还指出了形意拳功夫修练程序的基本指导思想。
原文

二要论



论捶而必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阳气上升而为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有志斯途者,学贵神通,慎勿胶执。



意译

论述拳术,必须兼带论述气息。气息发生于一个机体,实际分为两种现象。所谓两种现象,即是呼和吸。呼吸即是阴阳啊,阴阳就是清浊啊。拳术不能没有动静,气息不能没有呼吸。吸即是阴,呼即是阳;身体静时是阴,身体动时是阳;气息上升是阳,气息下降是阴。而阳气上升时为阳,而下降时变为阴;阴气下行时是阴,阴气上行时变为阳,这是阴阳的区分啊。什么是清浊呢?气上升是清,下降是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是阳,浊气是阴。关键是阳气里滋生阴气,阴气里滋生阳气,统一起来说是气,分开说是阴气和阳气。气息不能没有阴阳的区分,即人不能没有动静的分别,口鼻不能没有呼吸的区分,这是对立、转换、循环的道理。这样,气息分为两种现象,实际是一个整体,有志学习形意拳者,学拳贵在身体感受,谨慎一定不要偏执。



解读

此节是在中国哲学阴阳、清浊观念的指导下论述拳术气息、身体动静的状况及关系。阴阳、清浊是中国哲学认识世界的两对基本观念,核心思想是描述事物对立统一的状态及关系。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作者认为气息和拳术的动静,身体的清浊是密切相关的,气息、动静都可分为阴阳、清浊两种事物,即气息的呼和吸,升和降,拳术的动静。但气息的呼、吸,升、降,拳术的动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换的,所以气息的呼、吸,升、降和拳术的动静是一个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循环往复的运动整体。但对于学习形意拳的人来说,要通过自身的生理感受“神通”的基础上实现,而不是偏执理论上的说教。

原文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身则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头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中节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下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肱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手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足例是。故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顾可忽乎哉?故气有所发,则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然此乃按节分言者,若合而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之足云?



意译

气存在于身体中,而身体的节段并无定论。三节说得是上节、中节、下节。全身中头是上节,躯体是中节,腿部是下节。在头颅中,额头是上节,鼻子是中节,下颚是下节。在躯体中,胸是上节,腹是中节,小腹是下节。在腿部,足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在手臂中,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在手中,手指是梢节,手掌是中节,掌根是根节。足类似。所以从头到足,没有不能分为三节的。关键是没有三节的区分,就没有注意的地方。所以,上节没有知觉,就不知道气力的依托、来源;中节没有知觉,全身气力就是空洞的;下节没有知觉,一运动时就会倾倒。难道三节可以忽视吗?所以,气力发动时,梢节要动,中节要跟随,根节要催促。然而这是按节段分开论说,如果把节段合在一起论说,则是上从头顶,下到足底,四肢百骨,总起为一节,哪里有三节的区分,哪里又有三节中又分三节的说法呢?



节义解读

这一节主要是通过身体节段的论述,要求修炼这首先要“明”,也就是知道身体的“着意之处”。其次是要知道气力在身体中的运动状况。作者认为身体的各个节段是一个紧密结合的运动整体,而区分为三节论述,目的在于“明”气力在节段中的运动,而对气力运动感知的目的,是要自觉地指导气力在身体节段中的运动。如果不这样,在运动中就会产生弊病。同时还指出了气力发生的大致状态:“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

原文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夫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属罕论。捶以内而外发,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讲?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



意译

在论述身体,论述气息之外,进一步论述梢节。梢节是身体的末端,论述身体时没有论述,论述气息时也很少涉及。拳势的劲力从脏腑内发于躯体四肢,气是由身体达到末梢,所以,气在拳势发力中的应用,不从身体发出,则空虚不实;而运行不到身体末梢,则感觉实在,仍然空虚。所以,梢节可以不论述吗?然而,这只是身体末梢的论述,而还没有涉及到气的末梢。



解读

此段的核心思想是论述身体梢节的重要性。引起对气梢的论述。身体梢节和气梢是一致的,又具有两重性。




原文

四梢为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立论,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论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定矣。抑舌为肉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形诸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意译

四项气梢是什么?头发是其中之一。头发和身体的联系不属于五脏,也不关联四肢,看似不足立论,然而头发是血液的末梢,血液是气产生的物体,即使不一定从头发来论述气,关键是气不能离开血液而产生,气不能离开血液而产生,因而论述气不得不兼及论述头发。头发欲顶起帽子,是气血充足决定的啊。舌头是肉的末梢,而肉是充气的袋子,气不能达到肉的末梢,也就没有充实肉囊的容量,所以一定要舌头顶牙齿,而后气在肉的末梢就充足了。至于骨骼的末梢,是牙齿;筋的末梢是指甲。气产生于骨骼,依靠筋联系,气不达到牙齿也就达不到筋的末梢,而想要气充足筋骨的末梢,关键必须牙齿欲断筋,指甲欲透骨不能啊。如果能这样,气的四项末梢就充足了。四稍充足了,身体的气也就充足了啊。难道气力还会有空虚而不实在,或实在而空虚的吗?


解读

此段主要论述四梢的概念和气达四梢节的方式。



节义解读

作者首先论述了梢节重要性,接着论述了气血四梢的概念和充足四梢的方法意在强调四梢足对身体气力圆满的重要性。
原文

五要论



拳者,即捶以言势,即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乃性之源、气之本也。心为火而象炎上;肝为木而形曲直;脾为土,而势乃敦厚;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有准之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乃论武事所不可离者。



意译

拳术讲求的即是架势动作,架势动作即讲求的是气的运动。人得到五脏的气而形成,气由五脏而生成。五脏是心、肝、脾、肺、肾,是人性情产生的源泉,是气产生的根本。心是火象,有向上烘烤的景象;肝是木象,形象有直有曲;脾是土象,情势敦实而厚重;肺象是金属,有割锯的功能;肾是水象,有向下浸润的功效;这是五脏的意义。而围绕气的生成全有各自的配合,这是研究武术不能脱离的。



解读

在中国五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中医学的的知识论述五脏的性能。“象”是物体的形象,这里五行各自的象是对相应脏器功能的形象说明,而各个脏器的功能是在五脏产生气、和形成人体运动性能的表现。



原文

其在内也,胸位肺,乃五脏之华,故肺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位心,而护以肺,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为君火,心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骨十四节皆为肾位,分五脏而总系于脊。脊通身骨髓,而腰为两肾之本位,故肾为先天第一,尤为诸脏之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



译文

五脏在身体内部,胸腔的位置里是肺,肺是五脏的华盖,所以,肺活动其他脏器不能静止;两乳中间的位置是心,肺保护着它,所以心在肺下方,胃上方;心是君火,其它脏器是相火,心活动其它脏器没有不配合的;两肋之间右面是肝,左面是脾;十四节脊背骨全是肾的位置,五脏分别都连接在脊骨上。脊椎通全身骨髓,腰是两个肾的根本位置,所以肾是先天的第一脏器,更是其他脏器的本原,所以肾水充足,肺、肝、肾、心、脾、全部生机勃勃。


提示

此段主要叙述五脏在胸腹腔内的位置,并强调心肾的重要性。




原文

然五脏之存于内者,虽各有定位,而机能又各具于周身。领、顶、脑、骨、背皆肾也,两耳也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而发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头面之主脑,不啻为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细绎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为中气之主也;人中乃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而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于天庭相应,亦肾位也。



意译

然而,五脏在身体内虽然各自有固定的位置,而机能却遍及全身。头颈、头顶、脑髓、骨骼、脊骨全是肾机能到达的位置,两耳也是肾机能联系;两唇、两腮全是脾的机能联系,而头发却是肺的机能联络。天庭是六阳经络的总领,荟萃了五脏的精华,是头脑面部的主宰,不仅仅是身体的主导;印堂是胃气经脉的要冲,天庭气机运行,由此而通达,生发的气由肾到达六阳经,是天庭到达六阳经脉的机关。两眼全是肝机能联系,上眼皮是脾的机能联络,下眼皮是胃的机能联络,内眼角是心经的机能联络,外眼角是小肠的机能联络,眼白是肺的机能联络,眼黑是肝的机能联络,瞳仁是肾的机能联络,也是五脏精华所聚集,而不能只说是肝的机能。鼻孔是肺的机能联络,两腮骨是肾机能联络,耳门的前面是胆经联络,耳后高骨也是肾的机能联络;鼻子是头面中央的土象,万物资产生的源泉,是中气的主持;人中是气血汇聚之处,气血向上过印堂到达天庭,是重要所在。两唇下是承浆穴,承浆下是地阁穴,地阁上与天庭相呼应,也是肾机能联络的位置。



提示

此段论述五脏机能和头颅各部位及五官的联络。
原文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导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膝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大约身之各部,突者为心,陷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连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则心如猛虎肝为箭,脾气暴发似雷电,肺经翕张性空灵,肾具伸缩动如风。


译文

头颈、头顶、颈项是五脏经络的传导途径,是气血总汇处,脖颈前是饮食、气息出入的道路,后面是肾气升降的途径,肝气沿着领顶颈项道路左转,脾气沿着领顶颈项道路右转,因而是全身的要领。两乳是肝机能联系,肩窝是肺的机能联系,两肘是肾机能联系,四肢是脾的机能联系,两肩、两胳膊全是脾的机能联系,而十指是心、肝、脾、肺、肾机能所联系。膝盖和胫骨全是肾机能联系,两脚跟是肾机能联系的重要之处,涌泉穴是肾机能联系的穴位。大约身体各部:突出的部位是心经联系,凹陷的部位是肺经联系,骨骼暴露的地方全是肾经联系,筋连接的部位全是肝经联系,肉厚的部位全是脾经联系。以形象表现五脏的意义则是:心如猛虎,肝似箭矢,脾气爆发如雷电,肺经张合性空灵,肾气伸缩动如风。


提示

此段是论述五脏机能和躯干四肢的联络。



原文

其用为经,制经为意,临敌应变,不识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会,洵非笔墨所能预述者也。至于生克治化,虽有他编,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断断于一经一络,节节而为之哉。


意译

著经书是为应用,写经书是为表达意思。临敌应变不可想象经书,手足所到之处,仿佛有神意相通,绝非笔墨所能预先叙述。至于五行怎样相生相克的变化,虽然有其他编著叙述,研究它的要领,虽然有自身的系统知识,但五脏百体总是一个本元,四肢三丹田全合为一气,何必分开一经一脉,节节论述。


提示

指出五脏论述和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五脏活动和身体整体运动的关系。



节义解读

本节主要是论述形意拳中五脏运动的状况。从中医学和作者的观点看,五脏是产生、运化气的根本机体,气是生命之元,而从内家拳来说气还是运动的基本物质,所以必须知道五脏的运动状态。所以作者在本节从五脏的性能和五脏于头颅五官、躯体四肢的机能联络中,详细地论述了五脏的运行气的状况。

五脏运行气的状况是中医学对人体的客观的理论认识,但在形意拳中这种客观的运动状况是在身体直接感受下的主观认识,所以五脏运动气的状况不是停留在主观思想认识的程度,对于功深者来说而是身体直接感受的境界。

但是五脏于身体各部这种详细地机能联系,是修炼过程中的理论指导,是功成后的自我感知,而不是技击时的刻意应用。另外,从五脏运行的“气”来说,五脏运行、产生的不是第二节论述的气息,而是保持生命存在、运动的最根本物质“气血”。

原文

六要论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 岂但六合而已耶?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节义解读

“一要论”是从理论上论述形意拳运动的整体性,这一节是从运动机制上具体叙述形意拳运动的整体性。从这里看形意拳运动的特点是身体机能紧密联系的整体性,即身体机能的紧密接合构成了形意拳运动的特性。从作者论述的内容看,身体机能的结合首先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心、意、气组成的身体内部的接合;另一部分是脏腑外的躯干、四肢、头颅的接合。

“心与意合”是说心思要和身体内的感觉意识接合起来。究其一般的运动形式来说思想对身体内部的运动都是不自觉的。而形意拳运动机制中首先把思想意识放到对自身的感觉上来,自觉地指导自己身体机能的运动,这就决定了形意拳思想意识自觉运动身体的特殊性。

“意与气合”是用自己对身体的感知,运动气息、气血。究其生命的运动来说,气息、气血的运动也是在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在人无意识的精神指导下进行的,而形意拳运动对身体气息、气血的指导是在有意识的状况下进行的。这是形意拳运动和生命运动形式的不同。

“气与力合”,是气息、气血的运动和筋骨的运动相结合。就一般运动形式说,运动的物质主要是局部的肌肉运动,而形意拳运动的基本物质是气息、气血,这一点决定了形意拳物质运动的特殊性。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表达了形意拳身体内部的运动程序,就是思想意识指导身体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通过对躯干、肌肉的调控引导气息、气血的运行,从而和筋骨的运动结合而产生气力。

而在外合中主要是说在筋骨传导下整体劲力的接合,但手足、肘膝、肩胯接合的提出,主要是反映了百骨中要点的接合,没有要点的接合,整体百骨的接合就没有着力之处。以劲力贯穿筋骨,形成整体劲力也是内家拳和其他运动劲力发生方式的不同。

如果说整体性是心意拳运动的特点,那么“六合”就是整体运动的具体运动形式,心意拳又名六合形意拳。六合是形意拳身体运动的核心内容。

意译

心思和体内的意识结合,体内的意识和气息、气血结合,气息、气血和力量结合,这是身体内的三项结合。手和脚的劲力接合,肘和膝的劲力接合,肩和胯的劲力接合,是脏腑外的三项接合。这是六项结合。左手和右脚的劲力相接合,左肘和右膝的劲力相接合,左肩和右胯的劲力相接合;身体右面的肢体和左面肢体的劲力相接合,以及头颅和手臂劲力相接合,手臂和身躯劲力相接合,身躯和腿步劲力相接合,难道不是脏腑外的接合?心事和眼神相一致,肝气的机能和筋相接合,脾的机能和肌肉相接合,肺的机能和身躯运动相接合,肾的机能和骨骼相接合,难道不是身体内部的接合?难道只是六项接合吗?然而,这只是分别论述啊。总之,一处运动,其他机体没有不运动的,一个部位相接合,其他部位没有不接合的,五脏百骨全在其中啊。

原文

七要论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故膊贵于进也;气聚中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故腰亦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瞠然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为易于着力者哉。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译文

头是六阳经的首领,而且是全身的主宰,五官百骨没有不随着头的动作而动作的,所以身体运动,头不能不引领;手是先锋,根基在胳膊,胳膊不催逼,手退却而不前进啊,所以胳膊的重要性在于催逼啊;气息集聚在腹,运动的机关在腰,腰不主动,气力而不充足啊,所以腰的重要性在于主动;运动的意识贯穿全身,但身体运动在步伐支撑,步伐不运动,意识只能呆看而不能有作为,所以步伐的作用尤其重要;以及身体左侧欲上右侧必须前行,右侧欲上左侧必须先行,这是七项主动的地方,难道不是应该着力的地方吗?关键是没有运动意图时,整个全身没有一点动作的意识,一说运动,整个全身没有一点抽扯不灵,游移不从的机体。


解读

此节论述形意拳整体运动中,劲力的发动、主导的部位,也就是所谓贵在“进”的身体部位,名为七项,似乎是六项:头、胳膊、腰、腿、身体左、右侧。此节的核心内容和“三要论”密切相关,三要论论述身体节段,目的在于提醒意识上注意感受身体内部各节的运动,达到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的运动状态,此节则是具体指明身体节段劲力的主导、发动点,也就是根节催的具体化。




原文

八要论



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有扑捉之形;当进则进,弹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敛;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岂敢当哉?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察乎敌之强弱,运用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赖以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亦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进,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哉。



意译

身法是什么?就是身体的纵向、横向、向高、往低、前进、后退、反转、侧对罢了。纵向则放开身势,一往而不返;横向则要拧裹力量,开拓前进使敌人无法阻挡;高则要扬长身体,而有增长的意思;低则要压缩身体,仿佛动物扑捉的形态;应当前进时则要前进,弹出身体勇往直冲;应当退却时则要退却,引领气势回转收敛;至于反转身体,看顾身后,身后即成为身前;侧身看顾左右,左右难道还能成为左右?关键是不要拘泥身法一说去做啊。拳术应用要观察敌人的强弱,运用自己的身法,有时忽然纵向,忽然横向,身体纵向横向,根据敌人情势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忽然增高,忽然缩矮,高低随时机转移,不能执拗固定的格式。当时机适宜前进时,不可以退却而泻气势;当时机应该退却时,就当退却而后促其前进,这是前进固然是前进,退却实际也是前进的准备。就如反身顾后,而身后也就不觉得是身后;侧顾左右,左右也就不觉得是左右啊。总之,应运的机会在观察,如何应用在心机,而执掌关键的根本则在于身体;身体前进,四肢没有命令也跟着行动;身体退却,全身则没有不悄然退却的,所以,身法反而可以置之不论述吗?



节义提示

论述身法的基本格式以及搏斗中的实际应用和身法的重要。
原文


九要论



身之动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而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本诸身,所以为身底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做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无以操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令耶。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莫之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也。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之进,后步之随,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做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总之,拳乃论势,而握要者为步。活与不活,固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意译

身体运动要依靠步伐,步伐是全身的根基,运动的枢纽。因此,对敌应战的根本是身体,而成为身体底柱的,难道不是步法?随机应变在于手法,而成为手转移变化基础的也在于步法;前进、后退、反转、侧顾,没有步法,用什么做运动身体的机关?身体抑制、扬长、伸展、收缩没有步伐就不能有变化的玄妙。所说的:机关在眼,变化在心,由此而身体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窘迫因为什么,难道不是步法起主导作用啊!而关键是不要勉强去做,动作出于无意识,发动出于不自觉。身体要动步法已经先为它运作,手刚要动,而步法已经为手法催逼,没有预期,而已经完成,没有意动身而身体已经动作,也就是所说的上身要动,下身自然跟随啊。而且,步分为前步后步;有定位的是步法,然而没有定位的也是步法。例如:前步前进,后步相随,前步后步自然有定位。如果用前步做后步,后步作前步,再以前步做后步的前步,后步做前步的后步,前后步也就自然没有定位啊。总之,拳术讲究身势,而身势的关键是步法。活泛不活泛,固然在于步法;灵敏不灵敏也在于步法,步法的作用很大啊!



节义解读

本节主要是强调步法的重要性。首先是通过身体和步法的支撑和被支撑的关系强调步法的重要性;其次是通过手法和步法的关系强调步法的重要性;再次通过身法和步法的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强调步法的重要性。



全文概述

总之,《岳武穆九要》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医学知识、儒家认知事物方法、道家自然观的指导下,在身体力行的实践基础上,在以气贯穿形意拳运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身体为主要对象,分别论述了形意拳运动的各项机体,并相应地建立了运动机制。它是形意拳,也是内家拳关于内功论述最具有科学高度的理论著作,是形意拳、内家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