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婉儿
2015-12-16 08:36:52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制胜之道——孙子兵法暨中国古代军事精品文物展》中,展出了一件湖北荆州市博物馆提供的战国楚墓出土的木制连弩,这应是一件残件,矢匣和弩臂组合保存完好,通长只有27.8、高17.2、宽5.4厘米,因在地下沉睡了2000余年,木质被碳化得黑黢黢的,其貌不扬,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就目前所知,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独一无二的能一次发射出两支箭的连发弩实物,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和机械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明,是一件堪称国宝的古代科技文物。
正因为连弩在中国古代兵器史和科技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史料价值,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在弩的形制、用途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的见解。其中最大的谜团是关于弩弓的问题,由于连弩、弩用19支短箭和两件磬状木构件一起放在椁的头箱的一件竹笥内,而没有发现弓和弦乃至其腐朽的痕迹。因此有的专家认为,磬状木构件就是弓,并取名为“短木弓”,按照这种猜想复原的连弩也能实现射击的基本功能,不过其基本前提是所用弓弦要有足够的弹性,因为所谓短木弓只有7厘米长,而且是硬木做成的,仅仅起有张弦的作用,箭支射出的所有动力都是由弦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因此复原实验时最大射程只能达到25米左右。如果按照这样的技术路线,它的技术源流来自古老“逐肉”(打鸟)的“弹弓”,因此有人怀疑其是否具有实际作战功能。
在这次展览中同时展出了连弩的另一种复原件,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思想是弩必须具备能提供足够大弹性势能的弓。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就像在该墓葬中没有发现弦的遗存一样,不能因为墓葬中没有弓的遗存就能完全否定弓的存在。楚地多竹,专家推测连弩可能用竹为弓干,而竹极易腐蚀,比木材的保存条件要苛刻得很多。除了这种推测之外,这种论点似乎能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
第一,文献学依据。弩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古史考》记有“黄帝作弩”的传说,《吴越春秋》记载了楚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不仅说弩是南方楚人的发明,而且说明了弩的最大的技术特点是有臂的弓,它是由弓发展而来的。据《考工记》等记载,中国古代做弦的材料多用动物皮筋和丝麻等,弹性并不强,其强大的弹射力主要来源于弓干本身,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多种材料做成的复合弓干,以增强射出箭支的杀伤力。磬状木构件不具备弓的基本功能,因而称其为“短木弓”是不准确的。
第二,考古学依据。在考古发掘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不少至今保存完好的弩,如湖南长沙扫把塘138号墓出土的弩,弩臂为木制,弩机青铜铸造,弩弓为竹制,因已干缩,复原长度约120~130厘米。此外,汉代画像石等图像资料也表明弩均有长弓,因弓干张力十分巨大,除了有用手臂开弓的“擘张弩”之外,还出现了依靠足和腰部力量开弓的“蹶张弩”、“腰引弩”,强弩的射程可达600步之外。战国早期《墨子》记载的“连弩之车”,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用类似绞盘的机构开弓的大型攻守城武器。
第三,技术源流的依据。连弩之名虽然见诸于《墨子》等先秦文献,在江陵战国楚墓连弩实物出土之前,人们对先秦文献中连弩的形制只能停留在猜测的层面上。根据《三国志》等史籍的记载,诸葛亮曾“损益连弩”,称为“元戎弩”,能做到“十矢俱发”,就是说诸葛亮对连弩作了一些技术改进,能连续发射10支箭。诸葛亮的“元戎弩”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茅元仪《武备志》等文献载有详细的构造图,现代学者也成功进行了复原研究。它虽然是一种单矢连弩,但在形制和所谓连发原理方面与战国连弩十分一致,其实现“连发”(实际上只能减少装箭支的时间)均是由箭匣装置依靠短矢的重力而完成的。据诸葛连弩有弩弓,可以推知它的技术“母本”战国连弩也应该是有弩弓的。至于同时出土的两件磬状木构件,专家推测它是通过绳子系在活动木臂的孔中,用于勾弦,其功用类似后世扣弦的“扳指”,只不过连弩不用拇指勾弦,而是用二指以下的三只手指拉动活动木臂完成上弦动作,成人三指的宽度正好也是7厘米左右。因此,这件复原件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它用竹片做成弓,弦用的是弹性较小的尼龙绳,但有效射程仍可达40米左右,而且箭支的穿透力很强,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孙子兵法·势篇》说:“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速胜是孙子兵法的重要的作战思想之一,他在这里用弩来作比喻,说对敌进攻要创造出如张满弓的待发弩那样险峻的态势,所谓“箭在弦上,千钧一发”;而指挥出击要像扣发弩机那样迅速有效,所谓“一触即发”。春秋战国时期弩已是一种先进的远射武器,但随着骑兵作战的日益频繁,两军对阵时,弩每进行一次有效射击要完成拉弦、上箭、瞄准、射击等一连串动作,往往3箭之后,敌人骑兵已冲到跟前,不得不开展白刃战。连弩就是为了提高弩射击速度的技术发明,其关键技术是发明了类似后世机枪子弹夹一样的矢匣,短箭能自动落入发射箭槽,连发10次之后才需要重新装箭,这样就减少了装箭支的时间。另外,战国连弩,一次能射出两支箭,也使创伤敌人的几率增加了一倍。与战国连弩同时出土了多件实用兵器,而连弩单独放在头箱中,可见墓主人生前对这件武器十分钟爱,其尺寸较小,可能不是一件作战武器,大概是墓主人用于防身的。《汉书》记载了连弩是对匈奴作战中的重要兵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与匈奴作战,发连弩射单于,单于落马而逃。三国时期,诸葛连弩也是实战武器。大概因其结构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在后世战争中几乎淹没无闻,至明代宋应星认为其已只是一种非军用武器了。

诸葛连弩,冷兵器时代的无敌“机关枪”
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说“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对于这个发明,陈寿将其定性为“损益”。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并快速连发。上引傅玄序中曾提到,试验诸葛连弩主要是“费十寻之木(古八尺为一寻),劳二人之力”,也表明制造诸葛连弩将大量使用木材。
弓臂150斤的拉力,通过连杆,只需三四十斤的力量就能胜任。连杆事实上还起到了击发的作用。它在扣弦下压的同时,利用箭匣下压的力量,压迫发射销,使其自然上弹,顶出弓弦,达到击发的目的。这就取代了传统连弩上的弩机。诸葛连弩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证连发的必须装置。箭匣可大可小,故马均认为他还“可令加五倍”。连发十矢与连发五十矢只是量变,并无质别。
但是,如箭匣里装五十矢,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如箭匣会大大增高(增高2.5倍至5倍),射击时将影响视线;弩身加重(箭匣增大部分和40支铁矢的重量),携带、操作都会不便。史载马均有此设想而最终未能实施,或许也有这些原因。箭匣位于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连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减掉。没有望山,显然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但诸葛连弩强调的是快速连发,它并不是完全取代过去的连弩。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
沧州小伙“复活”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这种兵器有多厉害?据传,姜维根据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兵书中制作诸葛连弩的详细介绍,制作出大量诸葛连弩并用在战场上,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不战而降。
  据说沧州东光县吴振刚村小伙子吴景刚制成了诸葛连弩,记者来到吴景刚家.吴景刚是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平日爱摆弄些木雕、仿古木制品。获知记者来的目的,吴景刚从屋内捧出一个木盒子形状的东西,把自己设计制作的十支铜质三棱竹竿箭塞进木盒子里,扳动木盒子尾部的活动木臂,勾弦,拉弦,只听刷刷的声音,一支支箭连续从木盒中飞出,射在三四十米处的靶子上。当箭道中的两只箭同时发射出去后,箭匣里的箭自动落槽,周而复始,可实现连续射击。“厉害程度”与传说中的诸葛连努极为相似。
  2006年开始,吴景刚对传说中的诸葛连弩产生兴趣:自己与木头打交道,诸葛连弩又多为木质材料,相信这个古老的兵器会在自己手中重现。吴景刚家中有一把祖传的普通连弩。吴景刚告诉记者,这把连弩是从姥姥家传下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有关专家说这把连弩制作的时间应是清末至民国初年。
  吴景刚根据自己的想象与家传的这把连弩,思索诸葛连弩的制作。2007年,他开始选取木性坚韧的榆木作为诸葛连弩的主要用材。半年过去了,吴景刚制作出了第一把连弩。一试验,连弩连续发射10支箭,射程在60到70米左右,加强一下后能射到100米。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兵器专家李斌博士看到吴景刚的诸葛连弩后,认为连弩与该馆收藏的明代诸葛连弩几乎一模一样。(渤海早报)



   在历史传说中,诸葛亮凭借自己超人的聪慧,发明制作了一种神奇的兵器——诸葛连弩。这种兵器能瞬间连发十箭,威力无比,杀伤力极强,被兵器专家誉为中国古代的半自动“步枪”。如此神奇的兵器到哪去找?它真的在历史上出现过吗?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时创作人员几经寻访也未能找到它。如今,记者却得到消息:东光小伙吴景刚成功复制出诸葛连弩。

    1700多年前半自动“步枪”——诸葛连弩复活
    诸葛连弩这种兵器有多厉害?据传,姜维根据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兵书中制作诸葛连弩的详细介绍,制作出大量诸葛连弩并用在战场上,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甚至不战而降。
    9月2日,记者来到东光县吴振刚村见到了制作诸葛连弩的小伙子吴景刚。别看吴景刚生活在农村,却爱摆弄些木雕、仿古木制品,是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屋内摆放着他亲手制作的各式仿古椅子,上面雕刻的龙,栩栩如生。
    “快把你的宝贝拿出来吧!让我瞧瞧。”与广大读者一样,记者很想见识一下被兵器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半自动“步枪”的——诸葛连弩。
    吴景刚从屋内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木盒子样的东西,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诸葛连弩?记者端详着这把诸葛连弩,它好像是一把弓箭,只不过在弓箭居中的位置多了一个木盒子。
    吴景刚把自己设计制作的十支铜质三棱竹竿箭塞进了那个不起眼的木盒子里,扳动木盒子尾部的活动木臂,勾弦,拉弦,只听刷——刷——刷,一支支箭连续从木盒中飞出,射在三四十米处的靶子上。好厉害!果然是传说中的诸葛连弩。
    记者感到神奇,接下来,吴景刚又为记者演示了一番。他拉动活动木臂,勾弦,拉弦,射击一气呵成。当箭道中的两只箭同时发射出去后,箭匣里的箭自动落槽,周而复始,实现了连续射击。别看这只连弩通长不过30厘米,但是它的杀伤半径竟然可以达到十几米,不愧为一件高效小型的速射武器。
    1700年前的诸葛连弩,终于在吴景刚手里复活了!古朴的连弩显露出了一股杀气。
    吴景刚制作的诸葛连弩,得到专家的认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兵器专家李斌博士认为,吴景刚制作的诸葛连弩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明代诸葛连弩一模一样。
    于是,吴景刚制作的诸葛连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古代“步枪”没图纸,制作全凭古人22字描述
    2006年开始,吴景刚对传说中的诸葛连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与木头打交道,诸葛连弩又多为木质材料,相信这个古老的兵器会在自己手中重现。
    把古代的神秘兵器复原,可要费一番脑筋。
    诸葛连弩,在《三国志》和《魏氏春秋》中的记载只有二十二个字: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从字面可以理解成:这是一把可以随意增减箭支发射数量的弩,在战场上是主力武器,铁质箭头,箭长8寸左右,根据三国时期度量衡换算,1寸约合现在的2.3厘米,那么整支箭大概长度是18厘米左右,一次能发射10支箭。
    但是遗憾的是,诸葛亮的连弩只有文献记载,没有形象的东西。
    “你是怎么把这东西做出来的,是不是很麻烦?”记者问。
    吴景刚说,在明代巨著《天工开物》和《武备志》中对连弩箭盒的形状、发射原理都有详细的描述。这就是他制作诸葛连弩的理论依据。
    吴景刚认为,古人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掌握远不如今,不要把诸葛连弩看得太神秘了,它的设计是运用了杠杆原理。
    吴景刚在制作诸葛连弩之前,还搜集了大量文字资料,只要是有关弩的文字他都要细看琢磨。他发现最早文字记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国因为拥有强大的弓弩队而让六国胆寒。但是强弩也有它的缺点,上弦比较费力耗时,发射速度慢。
    因而秦军往往将弩手编为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第二组张弦后处于待发状态;第三组上弦。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依次递进,如此循环不断,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也许正是因为传统弩的进攻效率低才让诸葛亮产生了发明连弩的念头。
    《三国志》和《魏氏春秋》中关于诸葛连弩的寥寥数语引发了人们一千多年的猜测和遐想,甚至有人认为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可以十箭齐发,堪称最早的半自动武器。
    吴景刚真的能做出来吗?

    家传百年连弩,为造诸葛连弩提供参考
    吴景刚制作诸葛连弩,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家中有一把祖传的普通连弩。
    记者见到了这把祖传的连弩,因破旧被吴景刚的舅舅涂上了红漆。“这把连弩在30多年前还能发射使用,我小时候就经常把它当玩具。可惜现在不能用了。”吴景刚说。
    吴景刚告诉记者,这把连弩是从姥姥家传下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有关专家说这把连弩制作的时间应是清末至民国初年。
    吴景刚根据自己的想象与家传的这把连弩,思索诸葛连弩的制作。
    2007年,吴景刚正式动手了。他根据有关书籍的描述与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图纸。他选取了木性坚韧的榆木作为诸葛连弩的主要用材,制作中各个部件的数据要十分精确,半毫米都不能差,否则就会影响诸葛连弩的发射力度、射程以及精准度。

    诸葛连弩面世,受兵器专家赞赏,被“请”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半年过去了,吴景刚在边想边干中制作出了第一把诸葛连弩。
    一试验居然成功了,连续发射10支箭,射程在60到70米左右,加强一下后能射到100米。
    如今,吴景刚说起诸葛连弩已不是一头雾水了,而是头头是道。
    他拿着诸葛连弩给记者讲解,弩是在弓箭的基础上加箭槽、箭托和弩机发展而来的。吴景刚在弩上又填加了一个储箭盒,箭盒里一次可以装十支箭。
    那么箭又是怎样发射出去的呢?
    吴景刚演示给记者看。原来,每次击发前,射手都要打开箭盒使之垂直于弩身,这样箭盒里的箭就因为重力掉到了箭道中。然后扣上弩盒,用手上弦,拉动活动木臂击发……
    吴景刚说,上箭是靠重力,奥秘就在这里,实际上诸葛亮搞得不会那么复杂,现在有些人想得很复杂,诸葛亮给它简化了。
    记者估算了一下,从上箭、上弦,到击发,熟练的射手大约需要6秒钟,速度很快。10支箭的发射时间间隔是1秒。
    吴景刚制作成功诸葛连弩的消息不径而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兵器专家李斌博士立即约见他。当李斌博士看过吴景刚制作的诸葛连弩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诸葛连弩谁也没见过,不能肯定历史上传说的诸葛连弩就是吴景刚制作的这个样子,但从工艺上是很接近的。
    李斌还认为,以前各地的能工巧匠都尝试制作过所谓的诸葛连弩,从接近性来说吴景刚的应是不错的。因此,吴景刚的诸葛连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藏。

    制弩上瘾,再度成功复制2300年前战国连弩
    诸葛连弩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半自动“步枪”。这是对中国古兵器有相当研究经验的李斌博士提出的。他认为,最早的连弩应在战国时期。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吴越春秋》记载了楚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不仅说弩是南方楚人的发明,而且说明了弩的最大的技术特点是有臂的弓,它是由弓发展而来的。据《考工记》等记载,中国古代做弦的材料多用动物皮筋和丝麻等,弹性并不强,其强大的弹射力主要来源于弓干本身,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多种材料做成的复合弓干,以增强射出箭支的杀伤力。
    此外,在考古发掘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不少至今保存完好的弩,如湖南长沙扫把塘138号墓出土的弩,弩臂为木制,弩机青铜铸造,弩弓为竹制,因已干缩,复原长度约120厘米~130厘米。
    吴景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把中国最早的半自动“步枪”——战国连弩制作出来。
    传统弩机靠手上弦,弦就被牙钩住了,扣动扳机,旋刀触发牙,钩在牙上的弦就被释放了出去。而这把战国连弩,活动木臂取代了扳机,牙和旋刀被装到了活动木臂上,在一推一拉间就能完成勾弦、拉弦、发射、再勾弦的全过程,极为省时。看似简单的两个铜片之间却有着超乎想像的精密配合。稍有偏差不是牙钩不上弦,就是弦释放不出去。
    在经过了上百次的修整调试后,吴景刚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把世界上最早的半自动武器的完整发射过程。
    推动木臂,牙就咬住了弦杆,拉动木臂到达最大位置时,弦刀推倒牙,弦就被释放了出去,再次推动木臂,牙又咬住了弦,反复推拉木臂,就达到了连射的效果。
    吴景刚真是个能人,若生在春秋时期,他当是一位了不起的兵器发明制造家。
关于诸葛连弩
神兵简介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参大量生产后失传。
相关记载
  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陈寿《三国志·杜夔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是中国史载“观亮故宅”第一人。他曾亲眼见过“损益连弩”是不容置疑的。刘弘在“观亮故宅”时却有“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诸葛亮传》注引《蜀记》)的感叹。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唐宋时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诸葛亮的类似传说甚多,可信度较差。
六点启发
  1,诸葛亮曾创制了一种连弩,在当时十分先进。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
  2,陈寿给诸葛连弩定了一个性,即“损益”。后面本文将进一步讨论此问题。
  3,马均为著名科学家(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百戏木偶,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发明翻水车),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大赞其“巧”,可见它与以前的连弩实有大别,其次是认为还可演进为连发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项,让他试验并推广,结果未引起重视。这就为后人研制诸葛连弩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
  4,傅玄(217--278)为魏末晋初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骑常侍,封子爵。他认为,“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从侧面可看到对诸葛连弩的高度评价。
  5,傅玄还认为:“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对朝廷未能批准马均立项,重新研制诸葛连弩感到非常遗憾,甚至非常气愤。这或许是诸葛连弩在诸葛亮身后不久就失传的主要原因。6,刘弘身为大将军,对兵器非常熟知。弩机的发射功能由二矢齐发,到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的变化,无质的飞跃。从战国至晋,二矢或三矢齐发连弩已广泛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为司空见惯。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称其为“神弩”。这说明诸葛连弩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种。
探索历程
  关于"一弩十矢俱发"的探索历程

  怎样理解"一弩十矢俱发",是十支箭同时击发,还是先后连续发出?这是认识、研制诸葛连弩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国古代在这两方面都进行过很多探索,各有硕果。正是他们的探索,为我们重新认识诸葛连弩提供了基础。
  先看同时击发数矢的弩。一张大弓,同时击发两箭或三箭,这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傅,通"附",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可证。把二矢同时附在弩机上,当为一击而同时发射两矢的弩。《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此当为同时发射三矢的弩。曹丕《饮马长城窟行》"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说的也是一击而发四、五矢。明《武备志》卷103所载神臂床子连城弩(图七),可同时发射四、五只箭。这是我国古代关于"连弩"这个专用名祠的的第二种意思,即指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但这种类型的弩,我们认为肯定不是诸葛连弩类型。首先,从现有资料看,目前还没有同时击发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同时击发五十矢。事实上,这种床弩也不可能同时击发五十矢。发箭应对准目标,十个或五十全敌人排在一起进攻的情况并不多见。同时发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一弩同时发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后,其射程还能多远?还有什么杀伤力可言?第三,这种笨重的弩床难以携带,根本不适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条件,即不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第四,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与诸葛连弩的"矢长八寸"差别太大。第五,这么长的矢,显然不可能"以铁为矢"。
  再看连续发射的弩。这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弩床上架两张弓、或三张弓、或四张弓,战时可利用摇柄绳轴事先张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职业射手发射。发射时虽有先后之分,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续发射"。这种弩在宋代较为流行,《宋史·太宗一》:"十二月乙丑,幸讲武台观机石连弩。 "《宋史·真宗二》:"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飞山雄武营,观发机石、连弩,遂宴射潜龙园。 "《宋史·礼志二十四·军礼·阅武条》:"其按阅炮场连弩及便坐日阅召募新军时,令习战如故事。 "《宋史·卢斌传》:"俄复大设机石、连弩、冲车、云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乱下,斌与州将随机设备。 "《宋史·蛮夷传三·抚水州传》:"蛮复连弩北岸。"《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的这几种大型床弩(图八、九、十)。其实质是将数张单发弩合而为一,由一人射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连续射击,但我们认为这类连弩主要是强调连结的意思。它张弓时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齐出力才行。
  我们认为,这也不是诸葛连弩的类型。因为:1,迄今为止,在一张弩床上最多只能架四张弓,最高只能实现四矢连发,不可能连发十矢,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连发五十矢。 2,这种笨重的弩床也难以携带,不适宜西南及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3,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4,这种矢也不可能是"以铁为矢"。
  另有一种连续发射的弩,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图十一),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诸葛连弩资讯
  这种弩,我们认为就是失传甚久的诸葛连弩,至少是这种类型。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惜当时火炮已经使用,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未能推广,不久再度失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