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30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7:06:18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提示】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太极拳与方圆》曾发表于《太极》2006年第3期。本文首次明确指出现代太极拳界某些认为太极拳有圆无直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具体说明太极拳的圆和直都是具有其他运动和拳术所无法替代之特殊性的,因此任意地创新改编太极拳是错误的。
一、方和圆都是太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圆”是所有曲线的概括,“方”是所有直线与角的概括,任何形状和运动轨迹都可以概括为“圆”或“方”。从古代文献中可知中国古人把宇宙称为太极,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从古代的全息律,也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古人又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太极没有固定的形态,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是太极,方圆直弯各种形状和轨迹也无一不是太极,红黄蓝白黑各种颜色也无一不是太极,万物都是太极,一切都是太极,太极就是一切,太极就是万物。然而,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在其著作中都认为“太极”就是“圆”,说“方”不是“太极”,“太极”是没有“方”的。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按照这种说法,认为太极仅仅就是圆,那么太极还有未包含于其内的东西,其实就是否定了太极其大无外了,也就是将“太极”否定了。
    任何事物都可以抽象为和分为阴阳,方与圆就是一对阴阳;阴阳相互是既对立又互根而不能分离的,所以方圆相互也是无法离开的;阴阳是相互含寓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所以方圆也是相互转化的。正如《易·泰卦·九三》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说任何的平直都会发生倾斜而表现为圆弧的,因而直的无限延长最终还是会回复到原来的地方。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方圆的互寓与转化。中国古哲学中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的演化如“坎”与“离”的演化也反映了方圆的互寓与转化。因而,《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指出:“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方也。”(从《杨氏老谱》各篇分析,文中之“元”为“圆”之假借。)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外形方圆论》(原稿为《太极拳图画讲义》)也说:“方由圆生,圆由方成,此方圆相通之理。”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劲与物理》中详细分析了圆是由无数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直线所组成的,指出如没有这些直线,“则不得成圆形矣。”又说:“圆中又有方之作用,包含无量数之等边三角形,三角者,实为构成圆形之基本形体。”这些论说,都是立论于中国古哲学之方圆对立互根观的。
    现代高等数学中直线和曲线关系的理论也与中国古哲学的方圆观相吻合,高等数学就冲破了初等数学中直就是直、曲就是曲那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和概念而将直和曲在一定的条件下等同起来了。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是一回事。”“微分学不顾常识的一切抗议,竟使直线和曲线在一定条件下相等,并由此达到那些坚持直线和曲线等同是背理的常识所永远不能达到的成果。”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又说:“直线和曲线在微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中国古哲学的这种方圆观在现代唯物辨证法哲学中也有反映,唯物辨证法中著名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规律就明显反映了方,而著名的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循环式发展规律就明显反映了圆。所以,应该明确地认为太极包含圆和方,方和圆都是太极。
二、太极拳中的方圆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仅认为太极就是圆,而且认为太极拳是“有圆无直”的,这种说法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太极拳无论是形态和运动轨迹都是包含着圆与方的。因此《杨氏老谱·太极阴阳颠倒解》明白地将“圆”与“方”列为太极拳的一对“阴阳”。《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也指出:“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明确地认为太极拳所有运动最根本的抽象即“规矩之至”就是方圆运动。《杨氏老谱·太极四隅解》又指出:“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指出太极拳中方圆互寓互生、相互转化的变化是无休止的。
    太极拳动态中的“圆”是显而易见的,太极拳经典歌文中也有明显的述及,如“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反映了姿势中臂背之圆,“束肋下气把裆撑”包含了裆部之圆、“随屈就伸”包含了化解移动之圆,“劲以曲蓄而有余”包含了轮廓气势之圆等等,显然,没有了圆就没有了太极拳。
    拳经中其实也有大量“直”的内容,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提顶吊裆”、“有上即有下”等,说的就是上下方向的直线;“胸背开劲两捶争”、“有左即有右”说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线;“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放即是收”、“有前即有后”等,说的就是前后方向和四面八方方向的直线。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劲与物理》中指出太极拳的化解反映为圆,而发劲攻击则反映为直线和三角,他说:“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其用守势者取法以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并且无一分一厘非三角形旋转式之攻势也,以之攻击于敌体,则万难逃遁者。”在该篇中他又写道:“吾师澄甫,每每告余曰:发劲须找到一直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在同书《述口诀》中又写道:“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从郑曼青先生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诫中,可见方(直)在太极拳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直即方在太极拳中的存在,太极拳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
三.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
    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如“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等。其中的“往复”往往为圆,而“折迭”则成角为直。太极拳中的方圆互为目的和手段相互含寓,无方就无圆,无圆就无方。如果没有“立如平准”、“腰似车轴”之直,就没有“活似车轮”、“气如车轮”之圆;而如果没有“活似车轮”之圆,也就不可能有“专主一方”、“发劲如放箭”之直。太极拳前进时各瞬间的肩胯连线反映了相互为平行直线(即脊柱不扭转弯曲),身体中轴点前进的轨迹也是直线,但太极拳前进上步又无不有赖于“进退须有转换”的圆。
    太极拳发劲进攻的移身往往是没有转动的。如金仁霖先生所辑的《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叶大密先生所说的“发劲之专主一方犹有范围,要不出对方中心与两肩三竖线之外,发时自身之三坚线必须保持齐头并进,方能完整一气”,这“坚线”就是直;先人们将此称为“拥身”,如杨班侯拳诀《全力法》称其为“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但三线齐头并进之前必须先有转身之圆使己之三线对准彼之三线。太极拳属发劲的掤、挤、按、肘、靠往往呈现为“专主一方”的直线运动,然直线运动之前总有使对方重心稳定遭到破坏而被“拔根”的圆运动。太极拳的捋、采、挒往往为圆运动,然对方的被抛发和倾跌又发生在圆的切线即直线运动中。太极拳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表现为“掤”的背臂呈圆形,然从力学分析,这个圆正如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是由无数离心、向心的直线所合成。太极拳属沾粘连随之“掤”的圆不仅表现为“支撑八面”的无数离心方向的直线,也包含了由八面收缩的无数向心方向的直线。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所说的“掤法向外……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这“外掤”就反映了直,而“粘回”则反映了圆。太极拳各式都可千变万化,换言之,太极拳各式都含寓了多种劲,如手挥琵琶,可细细体会到其能变化发挥太极拳八劲之任何一劲,八劲概括而言则无非圆直二劲,而圆直二劲又是相互含寓的。如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劲》中就说:“圆劲之中必须有直劲,直劲之中必须有圆劲;若有圆劲而无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放;若有直劲而无圆劲,则遇有化劲者必致落空,故圆直二劲能融合为一则善矣。”所以,太极拳才会出现古代经典拳谱所说的“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近代叶大密先生的推手功夫在上海颇负盛名,《柔克斋太极传心录》记录了他在晚年时所总经的一生练拳和推手的经验的一段话:“练架子须先求其方,后求其圆;推手须先求其圆,后求其方。从此去做,始能事半功倍。”指出太极拳无论是拳架还是推手,方和圆都是不可或缺、必须溶于一体的。
四.太极拳方圆的特殊性
    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是太极的基本规律,古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所以,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也莫不各是太极。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也是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的共同规律,并非仅仅太极拳才具有。但是,万事万物的方圆及其规律是各具有其特殊性的,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千差万别。金庸先生在吴公藻先生的《太极拳讲义·跋》中说:“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事实确实是这样,太极拳虽然与其他武术具有某些共性,但无论是在理念和技术的很多方面,太极拳可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太极拳的方和圆与舞蹈、体操、其它武术的方和圆也是有着很不同的、不能代替之特殊性的。
    太极拳技艺主要可分为运化与发劲。太极拳的运化大多表现为圆弧。四正推手中两人手臂运动的轮廓轨迹就表现为圆弧,于是被称为“打轮”。初学这种“打轮”,有人手把手地指教,每天学练两一个小时,一般至多一个星期之内是可以完全学会的,但此时“打轮”的圆弧运动轨迹仅仅是太极拳外形的。如果推手熟手与这样的人推手,必然会认为这样的人手还很硬,往往也可以将这样的人象玩球一样地弄得踉踉跄跄站立不稳。如果初学推手者在学会“打轮”的基础上能够有得到推手个中三昧之人的悉心及时指教,每天学练几个小时,至少也需要半至几年时间,这种圆弧才能合格,因为这种圆的合格不是在外形,是在能够不用力化解对方攻击的体内反应,是属于对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培养,没有相当的时日和反复是难以形成的;如果推手没有这样的人指教,又没有悟性,那么,即使每天练习半天,也是很难成功,甚至练一辈子也不能成功,往往就是练成了凭力气和技巧“打轮”与人抗衡力量,而这样的“打轮”与太极拳其实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现代太极拳界则有大量的推手都是属于这样的“打轮”。
    比如太极拳四正推手中,甲的右手臂承接了乙的两手,乙向甲方推按,甲手臂借乙之劲力沾粘连随运化的轨迹往往形成为了圆弧。然而,不同的人虽然都能够完成外形完全相同的这样的圆弧,但有的人能够十分灵活方便不用力地化解掉对方的推按攻击,对方会感到始终没有力的顶抗和着落,这种圆弧就是属于太极拳的;而有的人则非得用相当的力才能化解,甚至用了很大的力也还化解不了,对方始终感到有力的顶抗和着落,这样所完成的圆弧就是不属于太极拳了。为什么外形完全相同的圆弧,却有的是属于太极拳的而有的不属于太极拳的?归根结底,属于太极拳的圆弧是沾粘连随的表现,而不属于太极拳的圆弧不是沾粘连随的表现。属于沾粘连随表现的手臂圆弧运动形成的原因,动力几乎都是乙的力量,轨迹变化形成则是甲由于乙的攻击,其腰脊传递而来的微小力量的作用发生了各种体位变化;具体地说,在乙的力量作用下,甲的小臂可以以肘关节为轴有一定的转动和旋动,大臂也可以以肩关节为轴有一定的转动和旋动,而身躯又可以以胯为轴有一定的转动,胯又可以以一脚为轴有一定的转动,就这样由于乙的直线力量所作用和甲的体位姿势变化反应,甲乙两人手臂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甲能够沾粘连随化解乙攻击的圆弧了;这种弧轨迹的形成,甲的手臂局部是没有主动的,因此甲也无需为了移动而用力;也正是因为甲没有用力,乙才遇不到顶抗、没有攻击力量的着落;甲才能灵活方便不用力地化解掉乙的推按攻击;而如果甲的手臂有了丝毫的为了移动的主动,也就有了丝毫的用力;乙就有了力量的对抗和着落,乙的力量就必然作用到了甲身体的重心,甲为了维持自己的站立稳定又要强行作用对方,手臂局部就必然要再加强用力来抵抗乙的作用力,所以就非得用相当的力来化解乙的攻击,就成为力量的较量而不存在沾粘连随了,也就必定是力大者胜了,那么,这种实质为力量的较量的任何运动轨迹的化解也就不属于太极拳了。可见这种甲化解乙攻击的沾粘连随圆弧与其说是甲完成的,不如说主要还是由乙所完成的。至于套路练习中的手臂圆弧运动,手臂也必需有沾粘连随的模仿和感觉,略具体地说,手臂是不能由局部主动的力完成的,而且有不用力化解对方攻击的模仿,由此可见圆弧是不是属于太极拳的并不决定于外形而决定于内在,这就是为什么杨澄甫先生要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太极拳的每一式每一势都包含着沾粘连随的圆弧,学会这些外形的圆弧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想这些圆弧实质上属于太极拳,就都是很难的,如果无人悉心指教,自己没有悟性,都是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学会的。所以,有人说:“太极拳的动作都是没有高难度的高难度动作。”这样特殊的“圆”显然任何运动的“圆”都是无法替代的。
    一个人的全身各关节、脚和某些部位比如小臂的中部都可以成为人体圆运动的圆心,这种圆运动的圆心在不少武术和舞蹈、体操中的运动可以是独立的,然太极拳绝非如此,如把可作为圆运动圆心的人体各关节和部位比喻为是齿轮的轴,那么对于太极拳而言,这些齿轮就组成了联合齿轮箱,其中任何一只齿轮的动作都会牵动齿轮箱中所有齿轮一起动作,而整个齿轮箱运作最先动作的必定是脚这只齿轮,对这一规律拳经是这样表述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句中的“练”就是毛主席诗词中“赤澄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的“练”,就是绸带,“一气”就是整体有序波动的形象,在舞彩练表演中,表演者手持彩练的一端一抖动,彩练立即发生波动并依次传到另一端,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是这样的,是全身有先后次序上下相随但又似无先后时间差的运动;彩练一气之动的操纵是表演者的手,太极拳整个“齿轮箱”运作的操纵则是腰骶,太极拳的所有圆运动都是腰骶运动引起的两胯转动所造成的,是腰胯圆运动由脚开始的放大扩张延伸。太极拳圆的这种特殊性也是与其他许多运动和武术不同的。
    太极拳界有人把太极拳的圆运动比喻为货郎鼓带动其两条绳带末端小珠的甩动,或比喻为宇宙中银河系某核心带动银河系天体旋转,虽然这种比喻是正确的并且形象,但这仅仅是对以内带外、以体带肢的简单比喻,太极拳的实际情况那是要复杂得多了。太极拳的圆运动是完全服从于虽动犹静、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之沾粘连随需要的,尤其是手臂的圆运动大多表现为与躯体的圆运动没有同心圆关系的轨迹,往往是有多个圆心;运动有平面的、斜面的、立面的、甚至是曲面的多种多样;圆弧的方向有由前向后向外的,又有由前向外向后的(或称顺时针的和逆时针的)等;圆弧的形状有C形的,也有S形的,然而,这些圆运动的实质都是随人而动,因而又是很简单的。这些圆运动有的表现为手臂既在空间移动又有自转,如揽雀尾按的向后捋化;有的圆运动从某角度看是呈弧形,而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呈直线,如搂膝拗步的前按;有的圆运动以腰脊或一侧的胯或脚为轴,圆心在体内,手臂与体的圆运动有同一个圆心,如斜飞式的挒;而有许多含捋化的圆运动,从俯视角度看其运动轨迹是由前向后向外,弧轨迹的圆心在体外,如倒撵猴的后捋;有的圆运动其圆心是基本不移动的,如野马分鬃的挒;有的圆运动其圆心又是移动的,如云手的左云;有的圆运动半径长度是基本不变的,如搬拦捶的搬;有的圆运动半径长度是变化的,如揽雀尾过渡到单鞭的左右平捋等……以环境为参照,太极拳的圆动作是动,而换成别的某参照,又似乎并没有动,是“虽动犹静”的;太极拳手臂圆运动的臂背姿势则如拳经所说的“开合按势怀中抱”,就是手臂不论表现为如何的圆运动,其肩臂总是保持着向前撑裹合抱的圆弧形态的,手臂的任何圆运动都是不能破坏这一个姿势的,不然沾粘连随必然会被破坏,以上这些情况也是与许多运动和其他武术不同的。而如果如上所述的虽动犹静、“开合按势怀中抱”、随人而动、如练一气、沾粘连随被破坏了、失去了,那么,手臂的什么圆运动就都是与太极拳无关了。
    太极拳的直也是体现了太极拳特殊的武术需要,并且其直大多是体现在劲势和感觉上,不是非得在形态上有规范直的反映。比如太极拳发劲之直线并不是非得手臂笔直不可,发劲之直主要是掌或拳的运行轨迹成直线。又比如立身中正其中包含有将脊柱各段由于不卫生习惯而形成畸形过大的曲度恢复为符合生理要求的正常的生理曲度,并非指脊柱上下笔直。这些也体现了太极拳直的特殊性。
    现代有的人不懂太极拳的方圆和其它武术及舞蹈、体操等运动的方圆有什么不同之理,用其它运动的方圆充当了太极拳的方圆,这是对传统太极拳毁灭性、扼杀性的改造。比如刻意追求舒展的正圆、大圆,这样,“开合按势怀中抱”、“含胸拔背”等基本姿态和“沾粘连随”往往就被破坏了;有的人在进退中,身体真地象货郎鼓那样以腰脊为轴左右转,全无武术企图,如同健美操;有的人在上步时,没有腰胯动作,单以胯关节为轴,脚主动地向前方划一个圈,象是戏剧舞蹈动作;有的人揽雀尾的捋、搂膝拗步的捋,一手捋到了耳后,含胸拔背之圆被破坏,成了散,另一手又挒到了这一手臂的肘内侧,其大臂完全进入自己的胸前方,大臂外侧完全暴露给了对方,成了典型的瘪;有的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不是以身带手,而是单单以肩关节为轴手臂抡了一个圈再向前故意做成弧形移动,是先人所批评的典型的“自动乱动”;有的人左右分脚时两手臂各以肩关节为轴向上划了一个自认为舒展的大圆弧,犹如天女散花舞蹈的样子,胸肋中门大开,纯粹是个挨打的动作;又有的人刻意追求横平竖直、棱角分明,如有的人揽雀尾的抱球,手和肘、上臂都与肩同高相平,手心正对下方;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手掌心正中地对向前方,或向前按掌无论从何角度看都是直线移动;有的人倒撵猴的后捋,从俯视角度看手的移动轨迹是一条直线,如同移抽屉,这些都如同做广播体操;又有的人把太极拳的动作想象为主观自主的、硬碰硬的其它武术的格打擒摔,太极拳上下相随、舍己从人、虽动犹静等要领荡然无存。如此种种,太极拳经过这样的修改创新发展后,原来的似圆非圆变得符合“规范”的圆了,原来的似直非直变得符合“规范”的直了,外形上似乎与原来的太极拳一样并且更“规范美观”了,实质上有的已与舞蹈、体操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已与其它武术没有什么区别了,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和武术功效当然也就被改变乃至不存在了。必须认识到:不懂得太极拳有特殊内容的方圆,否认太极拳有直,一味追求离开随人而动沾粘连随等原理的规范或舒展,用其它运动的方圆取代太极拳本质的特殊的方圆,对于太极拳都是残害。因此,十分遵循体现太极拳本质的特殊的方圆,对于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作者 魏坤梁
--------------------------------------------------------------------------------------------------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虚实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刚柔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太极”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阴阳”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太极拳断想1--13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 太极不动手: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 秋桐斋太极随想 练拳体悟1-12 一句话学太极拳 大话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太极心得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指南 松腰略说 太极拳之秘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练太极拳最容易被忽悠的19条 太极拳懂劲\发劲 缠丝劲训练 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桩功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郑曼青的 应敌诀 和发劲诀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509问 内家真传“老牛筋”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杨露禅太极门点穴秘谱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中医看内家拳修炼 太极拳穴位采气功法 太极拳步伐训练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太极拳经典摘抄 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炼心之要 有关太极拳的“松” 谈谈太极拳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用肘法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梯 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拳劲 打肘歌诀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71式(二路)[学拳笔记]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太极桩功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桩功的修炼意义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发力的原理法则和公式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盘架子与攻防想象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陈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太极腰”的锻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mijishu888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