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秘籍 发表于 2014-12-19 10:41:01

武學的境界(中)

煉氣化神:步入高手的必由之路

凡是學武的人,誰不想成為武林高手?但是初學武術的人大多從剛猛入手,這樣做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學武的必經之路。不過若是一味追求剛猛的勁力,不懂得養氣、煉氣之道,那就很容易給身體造成損傷,而且勢必難以進入更高的境界。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物壯剛老」,又說「柔弱勝剛強」。他從哲學意義上論證了過於剛強的危險後果,這些話在拳理上也同樣適用。

煉氣化神是武學的第二個境界。在這一階段,習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練出暗勁。暗勁就是柔勁。但是,武學中的「柔」並不是柔弱無力,而是指那種形斷意不斷、綿綿不絕的具有極強柔韌性的特殊的力道。暗勁是剛柔相濟之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煉氣化神的過程,就是消去剛勁、漸長柔勁的過程,這是武學中的第二次「換力」。

煉氣化神的關鍵是煉氣。其實,早在煉精化氣的階段,習武者就應當學會把身體各部的散亂之氣收聚於丹田,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氣發丹田」,就是這個道理,圓是那時還達不到使真氣周身游走、收發自如的地步。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一套複雜的經絡系統,它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武學中特別重視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打通任、督二脈是武學中煉氣的基本功夫。任脈起於會陰穴,由身體前部沿中線而上,經關元、氣海、神闕、鴆尾、膻中、天突諸要穴,止於唇下承漿穴,共二十四穴。督脈起於脊尾的長強穴,由人體背部沿脊柱而上,經命門、風府、強間、百會諸要穴,止於上唇內的齦交穴,共二十八穴。

武術家認為,人身有任督二脈,猶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陰陽,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方能使陰陽交合不離,「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這是運氣調息、養元固本的根基。『內功經』云:「尻尾升氣,丹田煉氣。」指真氣起於脊尾盡處的長強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氣,真氣即由長強穴循督脈而上,達於腦頂百會穴,下通任脈,由氣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環,即為一周天。武術家要求練此周天,須「日日行之,無差無間」,使內氣綿綿不絕,滾滾而來。打通了任督二脈以後,纔能接著練那些更高深的功法。

煉氣的時候,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以鬆、靜為旨,做到鬆而不懈,靜而不散,收視返聽,操固內守,調息綿綿,即所謂「心不動,氣自固」。道家把這種煉氣過程稱作「存想」,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如果說練基本功是對習武者肉體和意志的磨鍊,那末煉氣過程則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對習武者精神的磨鍊。武林中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體會,要把多年練就的剛猛之力一點點消去,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一位習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憶說,他早年從名師練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勢不可當。但他練的是開展式,行家們稱為「假拳」,只不過是形意拳的基礎功夫,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為了把明勁練成暗勁,他不得不重新從站椿練起,將開展式改為緊湊式,以求勁力內蘊。這樣又足足練了七年,纔覺得身上有了內勁。他夜晚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鬆,但打出拳去,居然發出嗡嗡的震動聲,能傳出好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他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其實,不僅是形意拳,中國武術的所有拳種都是由外向內練的,即由有形之精轉向微妙的無形之氣,由四肢軀幹的表露於外的剛猛之力,轉向以內氣為主的剛柔相濟之力。在煉氣化神階段,重在培養意念活動,以意領氣,以氣帥形,意動氣動,以氣催力。練拳時要全身放鬆,心意平和沖淡,但意念必須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協調自然,含蓄圓活。出拳之際不要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度,順應自然,以意念導引,使內氣由丹田發出,透過五臟,達於拳腳。若是求快求猛,心必浮躁,心躁則氣上浮而散亂,無法聚斂周流。打慣明勁的人每每於此時難以鬆靜,控制不住意念,以致遲遲練不出暗勁來。

以意領氣,本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要作到精神鬆靜,收視返聽,又談何容易?藉用禪宗的一個術語,就是習武者必須像禪僧坐禪一樣,要具備相當的「定力」,即駕馭精神意念的能力。習武者只有在「萬緣如洗淨」,「身心亦已冥」的物我兩忘的空明境界之中,纔能做到調息運氣,綿綿不絕。道家形容這種精神狀態是「胸中純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心居空城」。總之都是要求人們心如明鏡,寸念不生,在呼吸吐納之中,以意念導引體內真氣沿經絡走向運行,如輕雲浮行體中,使之綿綿相續,循環不已。久而久之,習武者自能從中領繳到奧妙與樂趣。

清人王宗岳在太極拳經中總結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就是意到氣亦到。只有心意沉著,氣才可收斂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內勁日長。以氣運身,是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暢達,身體才能從心所欲,毫無阻滯之處。也就是說,在煉氣階段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以心行氣,收斂入骨,這是由外向內;二是以氣運身,便利從心,這是由內向外。

上述兩個過程在煉氣的初步階段是截然分開的,只有先作到以心行氣,而後才可能以氣運身。待練到純熟之後,方能達到內外合一、形神一致的境界,這時已經不分內外,遑論先後?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氣分兩種,一種是先天之氣,又稱元氣。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只要有形體就有先天之氣,所以元氣是人自結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氣。另一種是後天之氣,由後天生成,流通於血脈之中,稱為血氣,又稱橫氣。血氣是剛猛之本,故有「血氣方剛」之語。元氣以太和為宗,以沖元為本,剛柔相濟,可剛可柔。道家把修煉元氣視為長生之道,認為「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煉氣之道就是服存元氣以消去血氣,以先天補後天。表現在勁力上,就是練出柔韌連綿之勁,以消去剛猛橫暴之力,以求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武學境界的高低最終是由內功高低來決定的。凡是武林高手,其在內功方面必定有相當的造詣,不僅太極、形意、八卦等所謂「內家拳」是這樣,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掛、南拳等「外家拳」也無一例外。一個同樣的招式,由一個不會內功的人和一個內功有相當根底的人分別演練,則二者招式之間的威力氣象定是大不相同的。若使該二人交手,在雙方技法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則後者十有九勝。當然,也有人內功根底深厚而並不會武術,而以養氣健身為目的,則另當別論。

練習內功一般需要有名師指點,入門之後即可自行練習。若無高人傳授,僅靠自己摸索,那就不容易找到門徑。練習內功的人還必須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熟悉人體經絡走向及各處穴位,並且要懂得一點陰陽五行學說和太極八卦理論,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練內功最難做到的是排除雜念,不受任何干擾,心如明鏡,纖塵不染。當前社會發展很快,事務繁雜,競爭激烈,幾乎人人都要為生計考慮,要能作到心如枯井、止水無波實在很不容易。另外,煉氣時最好在山水相依、林木蔥鬱的幽靜之處,但是對於城市居民來講,現在能找到一小塊少受煙氣噪音污染的清靜之地已屬不易,復更有何求?

過去武術界的人常常把煉氣之道說得很神祕,不輕易傳授。不少人練了十幾年拳,只知道氣沉丹田,卻不知真氣為何物,如何運行,於是氣沉丹田也就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內功神祕之說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不少習武者就是在煉氣化神的殿堂前停下了腳步。由於以上諸多因素,在練成明勁的人中,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進一步練出暗勁,這是習武長途中的又一次大淘汰。經過多年靜心養氣的內功磨鍊,隨著剛勁漸消,血氣漸去,而柔勁漸長,元氣漸盛,練出暗勁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神充沛,剛烈之氣漸漸沉銷,柔和之氣漸漸充實。一旦遇事,態度比較冷靜,善於權衡利弊得失,輕易不會同人動手,若被逼無奈而不得不應戰,只要不是在性命危急的局勢下,他輕易不使毒招、不下殺手。

練成了暗勁的人,經過了多年的刻苦磨鍊,對武學的博大精深、不可窮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所以,他們大多待人謙和,沒有盛氣凌人的架子,也不會動輒炫耀武功,恃技欺人。有的人甚至將武功深藏不露,混同於常人。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時,習武者的體形和神態也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一是體形漸趨於瘦健,少橫蠻肥重之態;二是步履輕捷而穩實,少拖沓滯重之病;三是目光漸趨清朗慈和,臨敵時則威神自出,目光如冷電,少兇暴浮露之相。這種地步,就基本上達到了煉氣化神的境界。此後,能否步入煉神還虛的更高境界,那就得看習武者本人的天資和造化了。

贷卑秀 发表于 2015-1-12 19:35:29

这么版块的帖子越来越有深度了!

侈胃乡 发表于 2015-1-23 22:11:57

楼上的真不讲道理!

盛新美 发表于 2015-3-23 08:58:08

楼主很有艺术范!

祺揍讳 发表于 2015-6-8 13:42:49

楼上的忘记吃药了!

关键是 发表于 2015-8-20 15:23:25

看帖、回帖、拿分、走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學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