睥婉喊 发表于 2017-8-1 20:55:45

观点碰撞之中医是哪门子科学?

观点碰撞

上个世纪的科技突飞猛进,原本基于科技和线性分析还原论的西医,借助科技的进步,不断深入细化研究人体结构,取得很大的进展。

线性分析还原论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将事物的整体分割至最小的单位,然后以对最小单位的理解,去推论和认识整体。整体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随着科学手段的增加,西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蛋白质一直到基因、核酸,层层细化;认为疾病就是单一或几种结构起了变化。


创立细胞病理学的维尔肖(Rudolf Virchow)认为,没有全身性的病,只有生病的细胞,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只要找到一种能够改变细胞或基因的物质或方法,就能治愈疾病。要不然就用手术修补或装置替代的物质(或移植)。

这样的还原论思维,成了20世纪西方医学的主流思想;加上各种因素,西医理论变成唯一的科学标准。不符合这标准就是不科学。

如果用这一标准来看中医,中医变成一无是处。中医讲的是整体性,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和西医讲的细胞、基因、细菌、病毒等概念,根本对不上号,更谈不上科学性了。相信西医科学性的人自然理直气壮地问,中医连细胞、病菌都不懂,能治病吗?

中医就在这样的质疑声中,默默地度过了20世纪。然而,中华民族5000年来依靠中医生衍繁荣,成为当今世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世界在变标准也在变

到了上世纪后期,问题来了。整个西医界对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癌症等感到非常棘手,只能用药物控制病情,但很难治愈。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引起更多其他问题,又要服其他药物来控制副作用。最终病人可能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药物的副作用。

人们开始怀疑,那套统治西医整百年的还原论思维是否有问题。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籍匈牙利裔生物学家贝塔郎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提出崭新的科学方法论——系统论。他认为,应该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

系统论认为,万物皆系统。要认识事物,必须从整体出发,而整体并不等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是由不同层次的部分(子系统)有机组成的,即部分和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整体的全部必须是部分之和,加上这些关系而成。这些关系决定了机体的功能,并维持结构的稳定。

因此,部分的表现、行为、属性,并不能代表整体的表现、行为和属性;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功能,而不是部分本身。维尔肖的细胞病理学受到了挑战,还原论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古老中医和新颖科学理论喜相逢

用系统论来理解中医,显得顺理成章。系统论认为,人体是大自然系统中的子系统,和大自然的关系密切。

中医说天人合一。人体又含两大子系统,中医的阴阳是也。阴阳还可再分脏腑等子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等方式来说明。这些脏腑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机体的功能,也就是系统论所说的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整体的功能和行为。

脏腑之间必须有信息流通,才能发生关系,而经络便是信息的通道。著名老中医陆广莘说,气,就是信息。脏腑是复杂结构,它不但具有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还有功能结构。所以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是两码事。

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维持了人体内部稳定。系统说这是系统自组织性的表现。人体与外部环境也需取得稳定的关系。一旦失去了这些稳态,人就会生病。中医以证来描述失稳的状态。中医的任务就是帮助身体调整各种关系,以恢复稳态,所以中医要辩证才能论治。

举个例子,人体受到病毒的侵袭,体内除了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会动员起来克服疾病,身体失去了原有的稳态。西医的治法是用药消灭病毒;中医的治法是用药调整身体的各个系统,包括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包括增强自身的免疫细胞消灭病毒),去克服病毒所引起的失稳状态。
许多西医找不到慢性病病因,在中医看来是关系失调所引起的功能性失常。治法的重点就是调整关系,即调其阴阳,以平为期。

系统论虽然提供了理解中医理论的方法(其实中医理论本来就是系统思维),解释得合情合理,但还原论者还是认为中医光说抽象理论,不能用实体证明证的物质基础,什么寒症、热症,有什么物质可以摆出来看看吗?

至于中药,更是糊涂,一个处方含有上百种化学物质,不知哪一个成分是有效的,或者知道其有效成分后,为什么还要其他的成分。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中医能用西医的语言来回答的。不过,有人替中医回答了这些问题。

21世纪生命科学对中医的诠释

历史的发展有时是令人感到意外的。上世纪末,系统论由于其先进性而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

科学家开始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人体生命科学。这段时间以来,各种检测手段日新月异,包括生物芯片的发明、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猛迅发展,电脑技术更是一日千里,人们已经能获得并利用大数据来分析研究各种生命现象。

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系统生物学的开拓者莱诺伊·胡德(Leroy Hood)发展了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 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包括基因、mRNA、蛋白质等,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思维(整体出发,注重相互作用)和中医的整体观不谋而合。

系统生物学包含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新技术。系统生物学将人体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这些技术全方位获取海量数据信息,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各种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处理,来发现和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20世纪末,细胞信号传导及基因调控的研究,同系统论方法的结合,进入了分子细胞层次的系统生物学(实验与理论结合)研究与发展时期。

系统生物学发现,人体内的各个组成成分(包括基因、蛋白质、代谢通道、调控途径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网络状态存在的。体内存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关系密切的网络。这些网络式的运作维持了体内的稳态。我们可以从结构、功能的相似性,来分类这些网络,就如中医用脏腑来划分系统一样,经络就是网络之间的联系通道。

用各种组学(组学是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高通量检测技术,一般是靠生物芯片来完成)的技术,可研究和比较人体在正常时、在生病时或在不同时间及环境里的网络变化;而中医用八纲来概括生病时的网络变化状况。研究也发现,大多数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哮喘病等,多是基因调控失常所致,即不同层次的基因群和基因网络的功能失衡;治疗时就须使用具有多靶点效应的药物才能生效。

中药存在着网络状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中医用四性五味来概括其网络功能,以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原则来配伍药物,以求达到最佳的网络靶点效应。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潜在原因,大多源于基因差异。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基因如何影响病人对药物反应,有助于筛选适合个别病人的药物,这使得个性化治疗变成可能。中医对不同的病人辩证施治,便已经是个性化治疗了。药物基因组学在微观上对辩证施治提供了物质证据。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命科学正从中医的理论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正如上世纪著名剑桥大学生化学家、汉学家李约瑟教授(Joseph Needham)所说:“必须把生物学看作更大的有机体研究的时代来临了。在那个时代来临时,欧洲(到那时毋宁说是世界)便能利用一种非常古老、充满智慧和丝毫没有欧洲特色的思想模式。”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屈延文说:“《黄帝内经》已经被中国人读了2500年,必将被全人类再读2500年。”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得时髦。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仲景学院院长郑心锦

http://06.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70731/1db79418fbfa503926f2219b72842e52.gif

http://06.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70731/6314e37f91fba9f87cb0bd8f0bfa277f.gif

http://06.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70731/5a55ce354e426ce928d2be4929fbf2b8.gi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点碰撞之中医是哪门子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