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笑歌烟雨 发表于 2016-5-5 09:28:17

网上看到的感觉挺对关于咏春的一些很不错的解读 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攻击技与摔挞技最不同的地方,攻击技以自身的拳、脚、肘、膝等为武器,而摔挞技则是使你失重心,撞在比拳头更硬的地上,论威力,无何否认是摔技优胜,如果决斗场地是户外石屎地,中招者骨折重伤是十分平常的事。
然而攻击技的有效攻击范围是: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而摔技只是在零距离的情况发生,所以攻击技必定是第一时间发生,而摔技必需突破远、中、近距离,才能摔,故必定是第二时间发生。在优先攻击上,攻击技是占优。
巴柔、散打等以摔技为主的,要突破攻击系的防线,一般有两个方法:一是透过假动作,使对手作出错误的反应,然后快速突入摔下对方。一是抛砖引玉,以自身作饵,甘愿涯一拳,然后快速突入摔下对方。
虽则巴柔的拳脚比国术还不如,散打的拳脚远下於泰拳,但总不能掉以轻心,故此面对攻击,不能不防,不能没有反应,但如果对手假动作做得太真,一旦被假动作欺骗,则极有机会被快摔。
至於抛砖引玉就更加难防,能够打中对方,一定乐极生悲,以为自己成功,谁知已是却是瓮中之鳖,败局难返。
攻击系一旦错过攻击机会,让摔挞系进入零距离,机会就不是攻击系,而是摔挞系,你只有一秒或少於一秒的时间在离地、失重心的处境,即使使用标指近身肘击,也是没有作用,因为在失重心的情况下是发不到力,打中都没有用。
巴柔在终极格斗赛是用快摔,跟著使用关节锁技,使你痛楚难忍而放弃。散打亦需二秒内摔倒才有效的赛例,所以所用亦是快摔,除非面对防摔高手,否则很少有争持时间。
传统咏春是没有防摔及破摔技术,主要原因是由於咏春在当时的对手主要是洪拳、蔡李佛、莫家拳等攻击系的功夫,根本没有接触摔挞的功夫有关,即使叶问宗师来港授徒,亦未有接触过相关的武术,所以在零距离格斗距离是真空的位置,即使有近身肘法,亦不过是对付国术攻击系武术为主,并非今日的柔道、巴柔、散打…。
咏春对付摔挞系功夫,一是维持有效的攻击距离,二是防摔破摔技术。
前者咏春或许可以,但后者则是传统咏春视为异端,并不接受。因为叶问宗师没有传授,以后都不应该有。那麼叶问所传咏春,是否与五枚师太所传的咏春完全一样?是否与威震华南的佛山赞先生(梁赞)的咏春完全一样?如果不是,那改进的部分是否异端?功夫是否墨守成规才是名门正宗?
实战例子:
善扑营是以摔技闻名,一旦进入零距离,就相当危险,所以拳王陈俊贤是不容许黄家锦埋身,不段有空间出拳出脚攻击,即使摔下,亦一齐摔下,没有亦没必要用肘。
拳脚攻势利害,摔技亦无法发挥,即使近身,只是防摔即可。


咏春套拳中,小念头有三摊,寻桥有三膀,标指有三肘,可谓是套拳中的核心,能够认识其真义,对咏春拳术一定大有帮助。
标指三肘是指:扱肘、跪肘、批肘。(「肘」是书面语,读作「找」,广东人是用「月争」因为电脑打不到,故用「肘」)
肘法在实际黐手极小使用,其一原因是肘法用得好,是极其困难,但一旦打失,却难以补救,所以不可因为攻击力大而随意使用。若对手采用「以拳搏拳」、「以肘搏肘」的方式去应用,则有两个情况会出现:一、是一人一肘,互相中招,「双杀技」的必然结果,出来行古惑预了没好结果,同一道理。二、是对手以肘破肘,「偷鸡不著蚀把米」。都是不值得的做法。【图片】(面对抱腰摔或抱腿摔,去到这个情况已经是败局)【图片】(如果真正抱腰摔,已失重心下,难以用肘法反击去破解)
标指的肘法用在咏春同门的黐手亦不是绝对成功稳健的招数,面对摔技更是难以使用。真实的抱腰摔或抱腿摔,在零距离的时候只得一秒或少於一秒,而且还是失重心的环境,怎可能可以发力?再者肘法一定要有空间才能发力,与其他攻击技一样,在零距离要用肘法,往往要先提手,再击下,等待你用肘击,你已早早摔倒在地上了。
要解决巴柔或散打,只有用防摔或破摔的方法。防摔是令对手的摔技失效,破摔有两种方式,以攻击破摔,以及以摔破摔,都需要有接受咏春散打训练才能做到。
很多时,咏春怎破那武术?全是师徒夹定,实际未必可行。 主因是徒弟只是模拟西洋拳的动作,不能代表西洋拳或其他武术的真正实力及速度。
至於夺刀、夺枪…等,都是很吸引人的表演,但实战这是不容易的事,分分钟冇命。

黐手意思就是与对方的桥手接触,感应对方的力流,找寻机会,作出进攻。
咏春不会主动黐人的手,因为如果这样,一定会违反「追形不追手」的拳诀。
咏春黐手只会被动地进行,因为打是我们要做的,黐只不过是为打提供空间及机会。
有以下方式展现黐手:
一、你主动用日字冲拳进攻,外家一定会格挡对付,便成为黐的状态。咏春从没有主动去黐,只不过是对方格挡,便使我们被动进入黐的状态。
二、对方主动进攻,咏春守著中线,桥手自然会接触对方桥手,感应对方的力流,自动作出相应的手法,例如摊手、膀手之类,亦是进入黐的状态。
三、在双黐盘手中,由於物理学的定律,当一个动作重覆做的时候,即使不加外力下,亦会在下一回合做同样的动作,就好像钟摆作用一样,使对方桥手因为习惯及钟摆作用,乖乖地黐著我方桥手,致使可以使出各样招式,作出进攻。
四、而不同的手法,在黐的过程亦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膀手可以改道、疾手可使对手失重心等等。
所以,以后真的不想再听到:「咏春黐就有用,人家不黐就不知怎打」,咏春不是为了黐而黐,正如我们工作,是为了我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贡献社会,不是为工作而工作。【图片】(师叔李恒昌师傅示范木人桩法)


在武馆中,祥哥问起有关捆手问题,说起是不是为了膀错手的救法,或有其他功能?
首先膀错手的问题,是错就错,是没法挽回的,这个概念需要十分清楚,所谓救法,只适用於对方未能掌握到时机,给你致命的击,才有机会修正。
捆手最主要用於破脚,由於捆手是由一膀一摊组成,是双防御手,用在黐手上,即使用了亦只能暂缓对方的攻击,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用捆手只是情急之时的守法,若没有杀著配合,亦是要死,更不要为了出捆手而出捆手,用两只手去防一只手的攻击,这是不可能的。【图片】(木人桩法中的捆手。)
除了功力问题外,捆手只能解一时之困,好像有病食止痛药一样,治标不治本,若没有杀著配合,也是没意思的。
如果对方用「面疾手」,被疾的手可以立时变摊去防,有没有这个可能?实战真有这麼多空间麼?或是可能,真的可用摊手去破,那膀手有没有需要呢?摊手冲拳已可解决他了,何必多此一举?但后部分讲解擸手是不错的。


为何退角马拦手消交错桥手内门进攻不是最好?【图片】(手法用得差,非但消不了,还加速死亡)
在黄系咏春中,有不少实战师傅对同一招数的见解是有所不同的,一则各人的优势是不同,成名技有异,二则各人身形桥手肌肉各有不同,所以在甲师傅所教的是好招,但乙师傅未必认同,反之亦言。
咏春门人要面对比他强的对手,有时是需要退马(合乎拳诀「以身补手,以马补身」),咏春有三个方向退,一是直退,另外两退是朝左右45度退马,我们称为「退角马」。
我想问两个问题:
第一、为何要退?
第二、那个退的路线是最佳?
搏击是进攻,退著马打拳好看一点麼?(当然有时是需要的),第一、咏春永不讲好唔好睇,是讲实际,第二、退著马有点儿示弱,也不好睇。所以咏春要退一定有实际需要,当对方的攻击太快,反应不及,需要时间作出反应,又或者对方的肘底力比我方强,需要空间作出消解,第三个情况就是要避开斗力处境,斗力者,一定是力大者胜,如果我方比敌人大力,这种竞争方式是冇所谓的,运用我方优势去压迫对手是没问题的,正如轻磅的拳手亦会用灵活多变去取胜。所以咏春要退,一定是唔退唔得。如果明明可以唔退都退,一是搏击白痴,一是高手中的高手,设下陷阱等你上当。
至於最佳的退路,在相对桥手的对手外门退角马最佳,直退次之,交错桥手退角马最差。假设如果对手用右拳攻你,你最佳的退马是我方退左角马,直退次之,右退角马最差,整个身体好像移到90度入角的平板让人用抗劲打入一样,再讲对手左拳亦相当接近你,可以攻击。
了解了这两个问题,我们不难理解在黐手时(假设我方左上下伏、右摊膀),敌人的右摊手攻来,除非你有信心立时用右拦手去消,形成一伏二之势,否则如果要退马就不应退右角马,更不会用拦手,因为技术要求高,拦手一伏二之势未成,伏手决不能离开摊手,太快走,加速死亡,太慢走,就不是一伏二,二制二,当你走时,人家已作出其他反应反击你了。最大问题用自己做饵,不成功变成仁,有没有这必要呢?
黄淳梁咏春的训练系统下,伏手只有对方摊手力横才会走,其他情况,桥手黐手训练下的自主神经一概不会走,所以如果要走,一定是大脑控制作出命令,既是由大脑施令才做,反应就不会太快,会比黐手反应慢,要在人家千钧一发之间作出举动,而且还要肯定一伏二才走,而且还要退著去做,自己的身体与敌方的拳成差不多90度直角,若非高手,不单自己有料,自信心爆满,怎可这样做呢?
咏春不是越多招数就越好,因为方法越多,判断时间反而越长,成功机会越低,再讲近身格斗不是用脑去想,而是意识去打,而意识是靠平常的训练而来,如果有两个人,一个人只懂一招去消,一个人有十招去消,一定是一招的人快,再讲人在危急时,一定会用最熟练的手法,好像多年前在青山医院工作,突然有病人无故攻击我,我立时用左右旋踢(double turning kick),因为当时我正习跆拳,故此你有一百招都无用,危急时你只会用你最熟练的方法。
人要有二手准备,对,但我宁可训练一些与惯常反应一致,安全、可行的方法。
又或许你是超级咏春高手,要人生就生,要人死就死,则你想点打都冇问题。
(网志只属个人意见及睇法,与拳馆立场无关,而且内容只能增加各人对咏春的兴趣,不可能增加功力,要提升战斗力,必须要跟专人训练才可以。)



咏春被袭,顶与不顶的问题【图片】(当对手进攻,要单纯做好个型是不容易的。)
传统师傅在面对这方面的询问,一般都说不顶,做好个型就可以,如果人家攻你,你桥手顶对方,对方就很容易取到力点,作出反击。
假设对方攻来,如果单单做足个型,是否足够呢?任何手法在静态环境下,面对重击是不能维持原有位置的,就好像一个二三百磅的肥佬,本应我没有能力推开他,但如果他静态站立,我有充足的时间距离加速,仍然可以推开他的。那麼怎为之「做好个型」呢?竞争条件不同,攻击是处於「动态」,防守若处於「静态」,怎能守呢?
再者你的桥手即使没有离开对手的攻击手,亦不代表可以保护自己,对手可以连桥打,借你的桥手打回你自己亦是可以的。
我的答案是要顶,但变亦要变得快。
容许我用「顶」这个字,学术一点应叫「抢中」,因为第一击若不抢中,一定中招,出了护手都用。问题是对手感受到你力点迫出,会引你的力再施以攻击,所以不是顶有问题,是当局势已经改变的时候,仍不懂改变才是问题。
就好像一个政府,过往专制,现时北非以至中东发生反政府示威,如果政府这时仍不识变,去进行政治改革,还政於民,争取民心,则最终只会像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可怜的特区政府,可怜的唐英年司长,仍以家长式管治自居,批评八十后青年无知、车人亡等言论,自显不明民间疾苦、对时局的无知,学者指出不排除突尼斯的反政府行动一样会在香港发生可能。


咏春第二套套拳寻桥,正如我经常与大家解释,重覆出现,一定要小心留意,小心练好,直脚左右脚都有练,但横橕脚,只练左,不练右,是否有甚麼玄机?
某些咏春师傅认为寻桥这一横脚,是阴招,要出奇不意,攻其不避,正常人右脚比左脚大力,所以用左脚,令人意想不到,有突击之效,好像拳坛的左勾拳使用得好的拳王一样。
寻桥第一、第二脚是正身直脚是教授我们起脚后要进马(容后再解释),寻桥第三脚是横撑脚,是180度向后打出,意思是敌人后方或斜后方攻来,在不朝形的情况下反击对手的,如果朝了形才攻,是返回小念头的水平,亦学不到寻桥加入空间及时间的概念,然而如果要考虑平衡问题或是会否跌倒骨折,并不是咏春所考虑,咏春第一个考虑是打,在古代你保不了条命,养生是没意思,今日都是一样,老人家如果要养生最多玩下小念头,或者养生的太极便算了,寻桥、标指都不合适合。
横橕脚的应用是在处理多於一位敌人时,假设正身正对付一个,然后有第二个由你的左右90度方位以至正后方180度位置,都会用横橕脚击之,所以实际上,左右脚都要练,只因咏春拳的套路由左至右,刚完成右边,最快自然是起左横橕击之,加以人的自然左脚都比右脚弱,所以套拳只有左脚,亦是可以理解。
我们怎样解拳,就决定我们的咏春拳是怎样,如果横橕真的是阴招,故只有左没有右,那麼第二敌人由你正身的右方90度攻入,你将如何自处呢?


咏春是追形不追手,为何寻桥有一技法追手不追形?反关节技

学过咏春的人都知道,咏春的搏击格言:「追形不追手」,但寻桥的「反关节技」却背道而驰,追手不追形,为甚麼呢?
寻桥是小念头的进阶,小念头是朝形,寻桥是追形,即使在咏春极小用的「点穴技」,重击颈动脉,致使对手血液上不到脑而失去作战能力,也是追形的一种,但寻桥的「反关节技」却是有一点耐人寻味,一、是追手不追形,二、对付对手关节是合气道等功夫才这样,不是咏春惯常的打法。
攻击是最佳的防守,但凡一切的攻击,都是以拳还拳,攻击对手的身体或头,为必然的搏击方法,但如果攻击受阻,而对方的攻击已至,需要回师救驾,前军很难回师筑营防卸,唯有在敌军中军突入,后军左右夹击,瓦解对方的攻击…。
这种情况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可用,因两手管一手,十分危险,但非常情况要用非常的方法,不能偏执,好像所有的拍手都是向前,但最后的拍手是向横的道理一样,如果有个外国人,一手促著你的颈部,使你呼吸都成问题,你涯不了许久,但因颈部受制(轴心受制便动不了),你左右攻击又偷不到肩膀伸展去进攻对手,唯一可攻的就是对手的肘关节,就必须使用「反关节技」破之。(其一例子)
反关节技是有要求的,必须要有咏春手法的细致快速,同时俱备分筋错骨的破坏力,并要一击必中,如果不能一击必中,中而有效,则势必激怒对方,对手另一手立时化拳攻来,立刻KO,再者呼吸受阻,亦没有力气使用第二次,只有无奈接受失败的事实。【图片】(真实的搏击,不同於拍戏,要一下一下来,太快观众根本看不到)




不可言 发表于 2016-5-5 09:28:32

劝楼主多跟师傅学习,不要被网上的资料忽悠。这些讲那么多,分析那么多一点都不会增加你的功力或者技术。

幻听i 发表于 2016-5-5 09:28:40

好长啊,回来看

璎珞 发表于 2016-5-5 09:28:47

不是说之前咏春没有套路,没有系统的学习,后来才总结出套路的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上看到的感觉挺对关于咏春的一些很不错的解读 希望大家耐心看完